第五百六十八章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

“权力,就是做个梦,梦醒了也能实现。”朱翊钧看着李贽说了一段他在万历元年,就体会到的切身体验。

朱翊钧就跟张居正提了一嘴云南冉姓女子,现在冉妃已经进了后宫。

这就是权力最直观的表现,几乎等同于无所不能。

李贽有功名在身,但凡是他想,愿意把田亩诡寄在他名下的人数不胜数;李贽官至姚安知府,知府已经是一方大员了,是大多数老百姓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大人物,但凡是他想,愿意把手中的权力变现,他就会获得一辈子都花不完的白银;

但是李贽都没有做。

大明朝的官员里,真正能做到清廉的,又有几个呢?

李贽沉思了片刻,才颇为肯定的摇头说道:“陛下,臣不敢苟同,那不过是权力的奴隶罢了,人与世间万物之差异,就在于人有灵性,物欲和情欲,是人之本性,这是人无法摆脱的,人如果无法克己,彻底臣服于自己的欲望,就和自己的灵性背道而驰。”

“人活着,不仅仅是活着,是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人在活着,完全臣服于本性,那就失去了灵性,把自己下降到了低于人的动物之列,这和畜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权力对人的异化。”朱翊钧立刻坐直了身子,看着李贽十分感兴趣的问道:“除了权力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关于异化的表述吗?”

朱翊钧立刻就听懂了李贽在思考什么问题,他在思考人的异化,确切的说是权力对人的异化,更加暴力一些表述为:人在拥有权力,甚至拥有支配他人生死的权力之后,逐渐迷失在本性的畜化,从一个有理性的人,变成一個完全臣服于物欲、情欲本性的畜生。

“金钱对人的异化。”李贽眉头紧皱的摇头说道:“陛下,臣还在思考,并不完整,还是不再陛下面前献丑了。”

李贽可是对黄公子的能言善辩印象深刻,或者说是心有余悸,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就不抛出来让陛下笑话了。

还是继续去完善自己的理论,再端到陛下面前比较好,要不然到时候被陛下三两句问的头晕目眩,实在令人耻笑。

李贽现在有两个课题可以做,一个是无代表不纳税,一个就是人的异化,他如果可以系统性的完整表述,那万历维新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无代表不纳税,朱翊钧期望李贽能把皇帝和天下万民完全绑缚在一起,把皇帝变成穷民苦力的代表,一如洪武年间的太祖高皇帝。

而对于人的异化,朱翊钧希望李贽能够给力一些,将其完全描述完整。

作为后来者,朱翊钧其实可以亲自表述,但他如果去亲自表述,就不知道这些是否是大明真的需要了,而且很多在后世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大明并不适用,需要大明化,比如这些论述自然而然出现,就证明已经拥有了这些理论诞生的地基。

而不是朱翊钧突然提出来,制造一个空中楼阁。

“你完成你这个异化论,朕给你五品五经博士的官身。”朱翊钧看着李贽十分确信的说道:“你确实不适合当官,当官首先要有一颗争名夺利的心,你连催征都不肯催,怎么可能一步步升转呢?”

李贽不适合当官,朱翊钧这辈子见得最多的就是官了,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当官首先就要有强烈的企图心,李贽没有,他也想要升转,却又下不了狠心,不把自己变成衣冠禽兽,很难进步。

“谢陛下隆恩。”李贽甩了甩袖子,再次行了大礼谢恩,他是个官场上的失败者,陛下还肯给他官身,就是保证他不会被饿死。

李贽求的也不过是一个不被饿死的差事,而后托庇于陛下,完成自己的理论。

一个主张自由的旗手,托庇于威权专制的皇帝去完成自己自由的理论,这就是老鼠给猫系铃铛,但是大明最大的那只肉食者,大明最大的猛虎,朱翊钧允许这样的行为,就只是为了大明能变得更好。

“你且退下,仔细思索就是,不用管那些闲言碎语,在京堂,朕说话还是很管用的。”朱翊钧给了李贽一个承诺,只要他好好研究他的异化论,那些攻讦,不必在意,朱翊钧自然会把那些清流名儒搞定。

“臣告退。”李贽再次俯首告退,他看了张居正一眼,年轻的时候,他也曾幻想过平步青云,站在文华殿的中心,挥斥方遒,但最终他没有走到文华殿内,甚至连京堂都没有走进来。

张居正看着李贽的背影摇头说道:“陛下,臣不喜欢他。”

“为何?”朱翊钧倒是好奇的问道。

“他不是个循吏。”张居正思索了片刻说道:“想法有些不切实际,如果他为官一方,只会把事情弄的一团糟,既要又要还要,哪有这种好事,而且臣极其反感摇唇鼓舌之辈。”

不可能三角,就是既要又要还要,这天底下,最多也就是能既要又要了,还要就太贪心了。

“陛下,这些摇唇鼓舌之辈的话,不能不看,但也不能全听全信,很多时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那些个主张,多少有点不切实际。”

张居正对这些意见篓子的一贯态度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闭嘴。

从言官喋喋不休的说夺情的事情,张居正就对这种不切实际的说法,非常不满,他非常不喜欢这些意见篓子的谏言,因为很多时候,都是不切实际的袖手空谈。

“当然了,大明的一些科道言官,还不如林辅成,林辅成至少肯去实地看看,而且还深入到乡野之间,对各种问题刨根问底,他谈及的问题,都是大明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居正非常肯定陛下培养出来的林辅成。

林辅成刚入京的时候,就对大明的政令指指点点,一开口就是官厂团造必然失败,工兵团营必然失败,也就是陛下对他的自由之说,非常感兴趣,否则王谦早就让他闭嘴了。

“所以他不适合当官,和林辅成一起大思辨去吧,他适合当个意见篓子。”朱翊钧承认了张居正的评价,李贽是既要自己的清誉,又要完成朝廷的税赋,还要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在生产关系还没有转变,下乡催征几乎等同于扫荡的年代里,这就是个不可能的三角。

“陛下有个事,臣得和陛下提前沟通一下。”张居正看着皇帝,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安南。”

张宏不动声色的摁住了中书舍人的手,有些东西,不适合写到起居注里,万一后人翻看起居注,发现张居正是个读书人怎么办?

张居正在万历三年就下令各市舶司加大了对安南的粮食进口,这一来二去已经八年的时间了,终于见到了成果。

“先生请讲。”朱翊钧往前凑了凑身子同样低声说道。

商量秘密专用姿势和声量,显然这对君臣这个模样,多少有点狼狈为奸的错觉。

“万历四年起,就开始大量进口安南的粮食,一方面的确是大明需要,另一方面是漕粮海运日益成熟,也算是瓜熟蒂落了,去年一年,咱们从安南国进口了这个数的大米。”张居正伸出四根手指头。

“四十万石?”朱翊钧已经尽量让自己大胆的猜了,一石粮食一百五十斤,六千万斤,东汉末年,曹操在许都的屯耕所得,也正是四十万石的粮,在许都的屯耕,让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曹操最擅长的其实也是屯耕。

张居正声音更低的说道:“四百万石。”

“嚯!”朱翊钧一个战术后仰,他左右看了看,发现中书舍人已经去上厕所了,立刻说道:“这可是四百万石啊!”

谁能解决粮食千里运输损耗过大的困局,谁就能成为大明皇帝!

朱元璋当初给地方留存五成税赋,就是因为钱粮起运京师,路上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用的时候,再从京堂起运到地方,又是一次消耗,朱元璋给地方留一半,用的时候,再从府库里调派,结果就是,府库里空空如也。

朝廷没有,府库也没有。

大明850万顷地,www.youxs.org,其实并不是很困难,可是粮食在路上运输,那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王国光曾经核算过,在大明没有漕粮海运的时候,大明朝廷得到一石米,总共要消耗掉三石到四石的米去运输,这就是南粮北运的困局。

在大明完成漕粮海运之后,这笔天文数字一样的运费终于从三到四石降低了半石左右。

“也就是说,从松江府起运入京的粮食,其实都是安南的粮食?!”朱翊钧立刻察觉到了其中的要素!

怪不得这两年海运漕粮,也没有人指指点点了,甚至大家都对此一言不发,感情在这里等着的!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

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是。

朱翊钧终于明白了为何以前打破头的海运漕粮,现在如此的平静,大家都选择性的忽视了漕粮海运这件事,感情代价完全转移到了安南去了!

“这不是汉地不好征税,催征又偏累小民,陆运又过于昂贵,这个,百官也是为了百姓们能喘口气嘛,每年押解粮食,哪怕是到松江府也是不小的消耗,而且劳役啊,征劳役对于百官而言,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张居正为百官们回护了几句,账目上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不用付出昂贵的运费运送到松江府起运了,也不用跟抓壮丁一样的征发劳役押解粮食了,征发劳役对于任何地方衙门而言,都是比催征都要头疼的地方矛盾。

胡元就是征发劳役修黄河大堤,搞得天下沸反,催征已经很要命了,还要征劳役,地方衙门也为难。

具体操作流程朱翊钧都想到了,发空包到松江府,其实是拉了银子买的粮食,这是顺带手的事儿,松江府是九省通衢之地,百货到松江府集散,银子也会在松江府聚集,整个大明,松江府是白银堰塞最严重的地方。

把买来的海粮充当漕粮,然后放入松江库,等待起运入京,这样一来,不用征发劳役,还能收一笔四差银,再加上路上减少的消耗,府库就会充盈。

“怪不得王家屏入京,拼了命的活动,甚至都求到了王崇古的门前,请求在广州府设立会同馆驿,感情在这里等着朕啊!”朱翊钧立刻就想到了王家屏的异常举动。

王家屏除了去解刳院看完了老朋友范应期之外,最异常的举动就是去王崇古门前磕头,作为葛守礼的学生,王家屏逢年过节都不给王崇古送贺表的,连个问候都没有,跑到王崇古门前求告,还去了两次。

可见,是真的为了方便。

“咳咳,王次辅被王家屏给摆了一道,次辅现在醉心于大工鼎建,现在整日里看不到人,不是在西山煤局,就是在京开驰道上,王次辅应当是不清楚王家屏所有目的的,但是确实应该设立,怎么说也得打一棍子,给一个甜枣。”张居正低声说道。

王崇古大概也猜到了王家屏有自己的目的,但也懒得深究,虽然现在晋党已经几近于散架,但总归是给个面子,而且也算是好事。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所以最终还是百姓们不用强派劳役去运粮,地方府库不用消耗巨大的运粮到松江府,朝廷如期得到了每年四百万的漕粮,好嘛,先生刚才还说,既要还要也要是不能做到的,这不就做到了吗?!”

“那么先生,代价是什么?”

“承受代价的是安南人。”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安南只有一处岘港,所有粮食都在岘港集散,安南地面的商贾们也是要运粮的,大明每从安南得到一石的粮食,安南就要消耗掉三到五石的粮食用于运输。”

“大明朝廷得到的这四百万石漕粮,大部分都是来自安南,这批粮食,在安南就要消耗超过1200万石的粮食,整个安南可谓是民不聊生,哪怕是当地一年三熟,也经不起这么霍霍。”

“陛下,两广、海南、吕宋奏闻,有不少安南人逃出安南,到两广、海南琼州、吕宋砍甘蔗。”

“砍甘蔗?”朱翊钧愣了愣,甘蔗这种经济作物,是在商周时就传入中原的,是中原传统的经济作物,规模很是庞大,在广西、广东、琼州遍地都是,但是甘蔗这种经济作物,最是吃肥,没有肥料就不长,所以这种经济作物,会侵占膏腴之地。

每一千斤的甘蔗,要从土地里吸收一斤半到两斤的氮、半斤的磷、两到三斤的钾,再没有化肥的情况下,每种一次甘蔗,地就会贫瘠数分,广州宝岐司曾经试着对这种经济作物进行充分施肥,要想发大根、长大叶、长大干,确保甘蔗的产量,一亩地就要施肥两千斤的堆肥。

种甘蔗,在两广,都是两年轮种一次。

朱翊钧脸色凝重的说道:“这个活儿不稳定,不是时时都有,酸苦辣三味,唯独没有甜,就是如此的辛苦,也不是想干就能干的。”

“砍甘蔗最累的是扛甘蔗,从地里扛到路上,一捆120斤,一天要背百十次,还要推车,尤其是两广雨天极多,一下雨就不能砍了,地里的路一片泥泞,车会陷在里面,动弹不得。”

朱翊钧真的会种地,各地宝岐司的奏疏,朱翊钧都是亲自过问,有的时候也会付诸于行动,一百二十斤一天背百十次,广东宝岐司司务蔡震明,对这个活儿的形容是酸苦辣三味皆有,独与甜柘无缘。

“总归是要活着的。”张居正颇为平静的说道:“眼下安南国一分为二,北面是僭越之臣莫氏王国,南面是后黎王国,名义上是安南国王,但其实完全由太师郑松大权独揽,彼此征战不休。”

大明要点粮食,在安南根本不算什么大事,甚至都没人去关心,因为有更大的麻烦和矛盾,那就是兵祸。

自嘉靖六年,莫登庸篡权夺位之后,整个安南国一分为二,征战不休,至万历十一年,已经打了五十六年,打的生灵涂炭,现在的安南是兵荒马乱,大明买的粮食,都是北莫南郑,送到大明手里的,就是为了买大明的各种刀枪剑戟。

战争的时候,第一要务就是要打赢。

“以先生之见,安南国这场内战要打多久?”朱翊钧好奇张居正对安南内乱的看法。

张居正摇头说道:“一百年根本不够,这场内讧,根本看不到头儿,现在北莫僭主莫茂洽万历六年被雷劈了,一直休养了到了万历九年,才露面,因为摄政王莫敬典死了,莫茂洽不得不出面理事。”

“即便是南郑把北莫给灭了,还有大族阮氏,安南还是一片狼藉之相。”

“群雄蜂起的乱世,哪有那么好结束的。”

群雄蜂起的乱世,结束都是以百年的尺度去衡量,比如东汉末年一直到隋朝建立,共历361年,安史之乱到赵匡胤登基,共历205年,南宋灭亡到大明洪武二十一年击破北元朝廷,共经历了165年。

大国小国皆是如此,比如倭国现在的战国大名乱战,从应仁之乱算起,已经打了116年,好不容易在织田信长手里有结束的趋势,因为大明的干预,再次变得遥遥无期了起来。

大明要这四百万石的粮食,不过是加速了安南国南北对峙局面的恶化罢了。

“大火收汁,再给他们添把火,卖他们点军备!”朱翊钧思索了片刻,他决定踩油门。

朱翊钧也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特有的心狠手辣,朱翊钧也不缺,他不想办法调和安南国南北之间的矛盾,反而加速局面的恶化。

目的自然是让他们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下,要么全都毁灭,大明好趁机收复交趾十三司,要么打出一个结果来,不要再这么扯头发了。

安南国不是大明的属国,是属地。

安南国在大明正式的称呼是:安南都统使司,北莫僭主莫茂洽是安南都统使,从二品武官。

这都是名义上的,安南国还是事实独立,大明对其连军事羁縻都算不上,因为没有驻军,只有简单的政治羁縻,册封了都统使,礼部甚至干脆直接将其称之为安南国。

作为大明皇帝,对属地的内乱不想办法平息,反而添油加醋,烈火烹油,生怕热闹不够大,这多少没有仁恕之心。

但,大明优先,大明利益至上!

“先生对于织田信长所请,希望大明派遣海防巡检保护安全之事,怎么看?”朱翊钧询问张居正对于成立在倭京都地检特搜部的看法,朱翊钧简单陈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去倭国倭人头上作威作福,倒是没什么,大明军兵前往倭国又不是去受罪的。”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织田信长其实在投机取巧,大明一旦派遣了海防巡检前往,即便是不提供任何保护,织田信长的目的就达到了。”

“因为海防巡检一到,意味着织田信长被大明认可了,即便是没有倭国国王的册封,他也是实际上获得了类似的地位,方便他下一步的行动。”

“更加明确的说,织田信长请朝廷派海防巡检过去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借助大明天威,来确定自己的路在何方。”

织田信长之前走的路线是天下人,他想要结束倭国层层架空的政治结构,改变倭国普遍的下克上的风气,拒绝接受天皇册封的征夷大将军,也不寻求大明的册封倭国国王,走的就是一元专制的路线。

但是这个路,现在走不通了,织田信长在大明多次里挑外撅之下,完全无法推行自己‘天下布武’,也就是武力统一整个倭国的构想,退而求其次,接受了倭国天皇册封,成为了新的安土幕府。

除了来自倭国天皇册封之外,他还需要大明的册封,才能完成幕府建设。

但大明在册封这件事上,一点都不积极,足利义昭还活着,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昭才是被大明认可的倭王,这可是永乐年间的祖宗成法,哪怕大明皇帝有这个打算,也是对大明礼法的巨大挑战。

织田信长想要获得大明正式册封,困难重重,所以他换了个路,请大明天兵驻军,来迂回获得大明认可。

哪怕这种认可没有任何的书面保证,甚至连一道圣旨都求不到,但这已经是织田信长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原来他是这个打算。”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着,笑着说道:“织田信长聪明反被聪明误,请神容易,送神就难了,如果大明真的派遣了海防巡检去京都,恐怕,整个安土幕府生杀予夺大权,都在大明手中掌控。”

“用完全的俯首称臣、把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命,交到大明的手中,来换取不存在的认可。”

张居正吐了口浊气说道:“他在豪赌,赌大明不会做那些下三滥的事儿,同样在赌国运,把整个倭国的未来当做了赌注,推上了赌桌,赢了,他就是倭国第一功臣,输了,也不过是性命而已。”

“倭国的局面,已经不能更坏了。”

张居正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立刻发现了织田信长的打算,他哪里是请的戍卫,分明请的是大明皇帝的圣眷。

织田信长改旗易帜,改变了过去天下布武的打算,需要一股凌驾于倭国所有人的力量,帮他完成掉头。

大明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得到大量的好处,大明在倭国的刺探活动,有了官方合法的身份之后,就变的更加轻松和简单,对于倭国的水文地理的勘测,对于倭国各个大名的动向,都可以掌握在手中,大明可以更加方便的获取倭银等等。

“先生以为该不该答应呢?”朱翊钧询问着张居正的明确态度。

张居正往前探了探身子,低声说道:“答应他,用倭国海防和海关作为置换之物,大明在倭设立专门的海防巡检缉私营,就驻扎在大阪湾,日后倭国一应海贸都饷,皆由大明负责,缉私和都饷皆归大明所有。”

“以防止倭患的名义。”

织田信长想要之物,大明不是不可以给,但需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大明的认可,哪有那么轻易就可以获得的?你织田家的那些烂命,大明根本看不上。

张居正知道陛下一定会询问他的意见,他连遮羞布都想好了,缉私都饷防止倭患,这就是大明的需求。

海防和海关,其实就是海权,张居正让织田信长完全交出海权来。

“大明对倭的战略是灭倭,那么海权就至关重要,倭国也有水师,如果他们团结一致,还是有些麻烦,不如分而化之。”张居正完整的论述了自己的图谋。

这是在图谋海权,还是为了灭倭做准备,而不是和解。

如果大明真的打算和解,那就是想办法让倭国维持在一个谁都奈何不到谁的平衡状态,进而维持海疆安全,而不是采取如此进攻的姿态。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