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时 美国惊魂记……

乔琳把自己的注意力重新放到了电影制作上。2月28日《美国惊魂记》在加拿大卢比孔河的拍摄基地开拍。虽然故事里的主角仇视女性的杀人狂魔帕特里克·贝特曼是个年轻又富有的纽约投资银行家, 但是整个电影的主要取景地是在多伦多。

这部电影在正式开拍前发生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原著描写了很多贝特曼如何虐杀女性的争议性内容,过于血腥暴力,因此这部虽然早在1991年就已经出版, 但是不少感兴趣的制片厂都把它评价为“无法拍摄”。

而乔琳真正感兴趣的是作者对贝特曼这个典型的有毒的男子气概的形象的描写,包括作者对以贝特曼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的讽刺,这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电影导演玛丽·哈伦对它的看法与乔琳相近, 她和编剧吉尼薇尔·特纳都认为如果改编得当的话,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颠覆性作品。

她们没有尝试探索贝特曼这个杀人怪物的心路历程,反而把重点放在了营造80年代纽约资本主义世界的氛围上。从本质上说,这个新剧本很幽默,而贝特曼成了一个喜剧角色。

乔琳对她们的改动印象很深, 老实说她们的新成果超出了她最初的预期,要知道她虽然是公司内部这个项目的主要支持者, 但是她对它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原书真的太难改了。

她甚至只批了1000万的预算, 认为今年8月之前他们都没法真的开拍。

结果哈伦和特纳的工作进度完全超过了她最好的预期,她们拿出了一个精彩的剧本, 甚至还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扮演者, 乔琳的老朋友克里斯蒂安·贝尔。

乔琳还记得她曾经问过哈伦,“你是怎么挑选演员的?你知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布拉德·皮特之前对这个项目都很有兴趣, 如果是他们来出演的话,我说不定会提高项目预算的。”

“可是他们不适合,不是吗?贝尔是唯一一个理解剧本的人, 他觉得剧本有趣,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想要探索这个角色,我真的对所谓的角色的自我发现之旅不感兴趣。”

乔琳闻言笑着问哈伦,“你不想知道贝特曼为什么杀人, 是不是?”

“没错,没人对这个感兴趣,这不是那种心理惊悚类的电影,贝特曼理应只是个模糊的概念,他就是个杀人怪物,这就是电影要表现的,我不是要解释他为什么要杀人,这不是电影的重点。”哈伦最后这么总结道。

乔琳觉得这种解释很有趣,即使哈伦怀孕这个计划外事件也没能阻止她在公司里支持哈伦继续担任这个项目的导演。

不过哈伦怀孕这件事不是项目唯一的阻力,更大的阻力反而是里奥和布拉德两个人的垂青。

布拉德·皮特是最先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可是不久他就基于不可调和的创意分歧放弃了,这是乔琳接手项目之前的事。后来项目的版权就转手到了乔琳的卢比孔河手中。

之后,里奥又对这个项目表示了兴趣。老实说乔琳对此一点都不惊讶,这正是里奥的口味,他一向喜欢这种可能有复杂的心理世界进行探索的边缘性角色,就像是《不一样的天空》里的残障少年和《边缘日记》里的毒瘾少年一样。

事实上公司内部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时候,这帮喜欢电影明星的高层都很兴奋,他们愿意给里奥2000万美元,而不是给一个不够出名的英国演员100万美元。

是的,显然里奥是目前最年轻、最火的超级明星,可是他真的合适吗?

乔琳是唯一明确提出反对的高层。她觉得这笔交易非常不明智,里奥的少女粉丝不会是这部电影的受众。

显然里奥也不喜欢哈伦的剧本,他想要一个《化身博士》类型的故事,这样贝特曼就会同时具备好与坏的两面,而不是一个完全的坏人。而且他不喜欢哈伦本身这个没名气的导演,他想要更有名气的斯坦利·库布里克、马丁·斯科塞斯之类的导演。

这不是乔琳自己想要的合作方式。

最后在乔琳、哈伦和里奥的经纪人的坚持下,里奥退出了项目。

乔琳在一定程度上预计到了里奥会退出,她都不需要动用他们之间的交情劝说他退出,这部电影外在的政治批评真的太多了,像里奥这种精明地打造个人形象的人不太可能会继续冒险。

她当然能出面说服里奥退出,可这样会把把柄交给公司内部的其他股东,这实在没必要,他们本来就很讨厌这个项目了。

如今里奥退出之后,导演终于得以按照她的想法把贝尔带回了项目,电影也终于在加拿大开拍了。

乔琳其实怀疑剧组主创们的进度如此迅速,是被之前几家制片公司的反复变卦吓到了,想要在她这个最大的制片人改变主意之前开拍,这样制片公司就没法再变卦了。

其实乔琳从头到尾只提过一个非常明确的反对意见,是有关角色名字的。

她曾在看完剧本后打电话给导演玛丽·哈伦,“玛丽,为什么你要给这个被杀的配角起名叫保罗·艾伦?我看了原著,这个人名没出现在书里,原名是保罗·欧文。”

“没什么原因,我就是想到了,我觉得这样很顺嘴。”哈伦这么回答说。

“那你能不能改掉它呢?”乔琳温和却不容拒绝地提出了异议,“我不想让人们以为这是在暗示微软的创始人保罗·艾伦,我跟保罗某种程度上算是熟人,这不太好。”

“当然,这不是什么问题,保罗·马斯克,怎么样?”

“听起来不错。”

乔琳挂掉电话后想起她曾经提议让爱德华·诺顿出演贝特曼这个角色,她知道埃迪一定能很好地表现这个角色。结果这个提议被导演哈伦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为什么?”乔琳当时疑惑地问,要知道埃迪现在是很火的,一个演技上乘的电影明星,是很多制片厂都想合作的对象。

“他不够英俊。贝特曼必须得像是《GQ》模特那样的英俊。”哈伦斩钉截铁地回复说。

“好吧。”乔琳有点沉默地接受了这个解释,心里却有点不服气,埃迪很英俊的好吗?他是我的前夫欸,我眼光可是很好的。

不过她没法大声把这话说出来,只能接受了如《GQ》模特般英俊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正式开拍后乔琳抽出了几天时间飞去多伦多,现场监督《美国惊魂记》的拍摄情况。那是自从敲定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帕特里克·贝特曼后乔琳第一次见到进入角色的贝尔。

乔琳曾经跟贝尔一起出演过电影《四姐妹》,算是老朋友了。她知道贝尔对电影角色有自己的想法,比起好莱坞那些想成为明星的人的常见心态,他更多地像是把表演当成一份单纯的工作,不怎么在乎角色对他的职业生涯的影响。

“克里斯,你就没担心过出演这种反派角色会影响你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乔琳这么打趣他。

她没想到贝尔直接反问她,“你曾经担心过出演《不计代价》里的女疯子会影响你的戏路吗?”

乔琳被他问到了重点,她闻言立刻笑起来,“当然没有,那是个有趣的角色,我就是想演她。”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亲爱的乔,”贝尔笑着点头,“人们越说我是在职业自杀,我越想扮演这个角色。我想演帕特里克,他是个有趣的角色,不是吗?你是那个开支票来拍这电影的人,别告诉我你觉得他不有趣。”

“他当然是个有趣的角色,”乔琳笑着摇摇头,“你的美国口音练习得很好,我看有的剧组成员以为你是美国人呢。”

“这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在片场也用美国口音说话。老实说这种事儿挺折磨我的,”贝尔张嘴向乔琳展示了他的牙,“你看我的牙,我为了变成帕特里克级别的完美,把我可爱的牙齿都搞成了牙科诊所出品的标准版本。”

乔琳欣赏了一下这口一看就价值不菲的牙,“隐形牙套和美白贴面?我记得以前你这里有个可爱的门牙缝隙?”

贝尔遗憾地叹了口气,“没错,我给我的旧牙做了个模型,就放在我家里的架子上。这也算是不得不做的牺牲。你呢?你好像一直都没太动过。”

“不,我也做了一点矫正,”乔琳摇摇头,“不过那是我刚来好莱坞的时候,我拔掉了四颗智齿,我的后槽牙有一点不齐。我还用了很多美白牙贴,幸好我父母给了我一口还算可以的牙,没受太多罪。”

她听过很多美白贴面造成的牙齿痛苦,好莱坞那一口口闪耀得不行的完美笑容背后有可能是高昂的牙科费用和牙酸、牙痛、牙敏感。

“我们不得不这样,对吧?幸运的是我的新牙没让我觉得没法说话,有人警告过我说这可能会永久地改变我的口音。”

贝尔一直觉得表演不同的角色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而像帕特里克·贝特曼这样的角色就需要他最起码在身体上保持贴近,比如他的牙,比如他那刚刚塑造好的如同内衣模特一般的身材,一个完美的人类身体的模板。

他最后叹了口气,“无论如何,我恨透了天天吃鸡胸肉。”

乔琳因此大笑出声。这一天他们的拍摄有个福利桥段,那就是贝特曼沐浴的环节,说真的,当时全场的女性员工都来了,大家可以说是大饱眼福。

当时乔琳来片场已经有几天了,可从没见过女员工们有这么快活过。

拍摄《美国惊魂记》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玛丽·哈伦这位女性主义导演对这本著名的厌女作品的改编。就像哈伦说的那样,贝尔是唯一一位捕捉到剧本喜剧特质的演员,他觉得主角帕特里克·贝特曼很蠢,这正是全片的重点。

贝特曼正是对美国拜金主义的具象化,一个空虚到即使用他同胞的血肉填补都无法填满的现代空心人。无论他表面看起来多么完美,多么符合美国价值观中的上流精英的形象,他本质上仍是一个愚蠢的人。正是因为他的愚蠢,这一切才有足够的讽刺性。

他不是什么“心路复杂”的人间怪物,他就是一个被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吃掉的精神病而已。

贝尔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乔琳跟他聊过他的表演原型,贝尔说他受到了两个人启发,一个是尼古拉斯·凯奇在1988年电影《吸血鬼之吻》中的表演,一个是汤姆·克鲁斯在1993年《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的采访。

从贝尔和哈伦的视角看,克鲁斯在公共场合的某些表现有种过分的虚假的友好情绪,这种公共表现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虚无。乔琳对这个说法很感兴趣。她是汤姆·克鲁斯的朋友,尽管从她的视角看汤姆是个完全不同的人,但是他们的观察她也不能说是错的。

除去来现场看看剧组的工作情况外,乔琳飞来加拿大还是有不少麻烦要处理的。

最大的麻烦是当地的抗议问题。有活动团体认为在娱乐作品中表现暴力有害,反对他们在加拿大进行拍摄,也反对加拿大政府按照电影相关的产业政策对他们的电影进行支持。

这些抗议没有真的影响电影开拍,可乔琳有必要作为公司高层之一出面跟当地相关的官员见面沟通一下有关事宜,也要出面安抚一下受到惊吓的员工。

除去这个大麻烦外,还有数不清的小麻烦。一方面是电影里使用到的音乐版权需要购买,这不是个小数量,剧情里帕特里克这个角色需要大量的流行音乐来衬托。

尴尬的是,很多版权所有方不希望自己的音乐出现在一部以血腥和暴力著称的的改编电影里,比如惠特妮·休斯顿就特别反对这件事。

还好,乔琳的下属们最终还是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可以说预算中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买音乐版权上了。

另一方面是电影里出现的很多商品都需要获得相关品牌方的许可。乔琳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以前她更多处理的是品牌方给她钱以此来获得商品品牌出镜的机会,现在事情反过来了,剧组得主动寻求不同的品牌方的同意让品牌出镜。

就比如说劳力士就坚决拒绝出现在电影里,帕特里克这个有钱公子哥不得不在电影里说“手表”而非“劳力士”。乔琳不是没想过试探一下百达翡丽之类的手表品牌,无一例外,卢比孔河都收到了相关方面的拒绝函。

帕特里克身上穿着的服装品牌也是一样的麻烦。Cerruti同意主角穿他们的服装出镜,只是不能在杀人场景出现;内衣品牌Calvin Klein反悔退出了项目,还好Perry Ellis贴补了他们的空缺;e des Gars一百个不愿意自己的轻型旅行袋被电影角色用作裹尸袋,最后剧组用的是Jean Paul Gaultier。

还有那些复杂的护肤品牌,更是一团乱麻。乔琳利用了自己在雅诗兰黛的影响力,让他们赞助了电影拍摄。

这些事虽然不用乔琳自己一个个地监督,但是也占去她不少精力,过于琐碎了。

在片场待了两周后,乔琳终于放心地离开了。她还记得在拍摄一个需要贝尔表现心慌的场景时贝尔的表现,当时他居然不用化妆师的帮助,靠自己代入角色的感觉就能自主地出汗,这简直惊呆了当时包括导演在内的全部在场的工作人员。

乔琳自己也能做到入戏后出汗,可是她需要很长时间准备和入戏,至少她承认在这一点上自己绝对没有克里斯蒂安那么流畅,这让她对选角的成果信心实足。

就像她相信的那个电影拍摄信条一样,电影的成功80%在选角,有导演、演员和剧本如此,还有什么可能他们会搞砸?

况且他们不止有克里斯蒂安·贝尔,还有她一贯非常欣赏的威廉·达福和杰瑞德·莱托,就连女配角也是她挺喜爱的瑞茜·威瑟斯彭和萨曼萨·马西斯,这个团队组合她非常满意。

就像是他们拍摄那场帕特里克在早起后护肤时揭掉面膜的戏份一样,当时所有人都担心贝尔揭面膜时面膜会中途断掉,破坏掉整个镜头的连续性,结果这个镜头在第一遍就完美地完成了。

乔琳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说明这一次他们运气可能会真的很不错。

带着这种迷之自信,她离开了多伦多,飞回了洛杉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