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张济有个老婆,名曰邹夫人

行军打仗,行军打仗,行军在前,打仗在后。一个人能把大军从驻地带到目标战场,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如果再能获胜,那就是名将,再进一步的话,胜多败少,那就是军神的存在。

上面这番话是皇甫嵩察觉到天子对于行军打仗有浓烈兴趣后,就开始给天子灌输这个概念。

“黄公子,别听那个老家伙胡说。”随行的吕布看不过去,觉得天子不能被带歪。

黄公子是刘协在军中的称呼,以防隔墙有耳,暴露身份。

“怎么说?”刘协问道。

“步军一日才行四十里,一个步兵,要耗费两個驮夫,靡费大得惊人。

若是纯骑兵,一人三马,一日一百五十里。紧急时两三天时间都不必下马,安灶生火,以奶酪、肉松、肉粉充饥,没有笨重的辎车、军粮等包袱。

咱大汉那么大,一支这样的军队,可以辐射方圆五百里的辖区,快速抵达战场,快速突袭解决战斗,然后返回驻地。”

刘协啧啧称奇,吕布的骑兵思想竟然与蒙元的思路相同。

皇甫嵩一把就把吕布扒拉开:“胡说八道,骑兵能攻城吗,你率骑兵攻虎牢关试试?”

“嘿嘿,倒也不是不行,就是有点费周边的百姓。”吕布信誓旦旦的道。

刘协有些诧异,吕布果然是天生的骑兵统帅,竟然跟后世蒙古骑兵的战法都一模一样,这让刘协起了一点小小的心思。

皇甫嵩将吕布轰走,一边行军一边事无巨细地给刘协讲解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小到士兵在行进中如厕当如何,大到前锋,中军、左右两翼,如何协同,如何指挥,为何制定这样那样的军令,每每都能结合当下的情况进行讲解。

刘协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皇甫嵩的现场教学,而且还能举一反三,有后世一千八百年的战例做支撑,理解的程度远远超过了皇甫嵩的想象。能得英才而育之,况且这个英才还是皇帝,皇甫嵩对此乐此不疲。

“黄公子,您能看出来,为何选这处安营吗?”

刘协摇了摇小脑袋,一双渴求的大眼睛让皇甫嵩颇为受用。

皇甫嵩指了指这片营区,非常满意地道:“今日负责选址的斥候,可以赏赐。这块地方就是最标准的驻扎地。您看左有草泽,右有流泉,背山险,向平易,通达樵采,牧饮相近。”

刘协顺着皇甫嵩的指点,点了点头。

皇甫嵩又道:“有三处是万万不能扎营,一是山顶,易被断水,士兵可以三日不吃,但不可一日无水。”

这让刘协想到了马谡。

皇甫嵩继续道:“二是低洼处,地形不利防守,且有遭受水淹的危险。”

刘协立马联想到了于禁。

皇甫嵩伸出第三根手指道:“三是河川山谷要冲之口及柴干草深之处,虽然有控制要路和马草丰富之利,但风口及深草之处易遭火攻。”

刘协不由得想到了刘备。

看来这三人少了皇甫嵩这种名将的言传身教啊。

“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合的营地呢?”刘协问道。

“那就斩了负责选营地的斥候,他们跑的地方不够多。”皇甫嵩说得很坚定,“那三种地形,对手如果是个善战的将军,一定会利用地利之便。而行军最忌讳将安全与否寄托于敌将是否愚蠢上。”

刘协顿时觉得张郃、关羽、陆逊也没多厉害了,只是抓住了对方行军基本功不够扎实而已。

皇甫嵩从刘协清澈的眼神中,知道天子已经牢牢记住了这兵家大忌。

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一个喜欢此道的皇帝,这让他有种宿命的判断,大汉天子每十二位皇帝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文能安邦治国,武能上马平天下之人,这老天还真是独爱他老刘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