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天冷喝汤

“瓦罐汤4~5小时就要【翻坛】,一般的原料煨制8小时,质地较为老韧如牛肉、土鸡、老鸭等则需煨制10~12小时,记住这点就很容易控制。”

“脆皮猪肉这个料差点意思,你按照我给你的来吧,另外烤制的时间也差点火候,稍微再烤个两分钟左右,会更加酥脆。”

“这个卤水闻着味不对,有点发酸,看看底下是不是有肉或者其他东西粘住了。”

“这个面包高筋粉放多了,吃起来有点硬,大概减少四分之一的量就刚刚好。”

“……”

后续,又花了三天时间,徐来将一食堂的美食也进行了一次升级。

有了二食堂的经验,再加上一食堂商家数量比较少,徐来这一次进展的比之前快多了。

大多数商家是欢迎徐来帮忙的。

毕竟余大厨的名气,已经红遍了整个东湖学院以及互利网。

少数不愿意配合的徐来也没有勉强。

毕竟家家都有各自的配方和秘法。

有意思的是,在帮忙升级的过程中,徐来还发现了好几家不合规的店家。

有私自添加一些不明添加剂的,还有一些使用劣质食材的,最过分的还有一家放ys壳。

徐来二话不说直接联系了马主任,当时就对这些店家进行了处罚。

“我靠,难怪我天天想吃那家的麻辣烫的,搞了半天加了那个玩意。”

“刚刚学校发通报了,在那几家的消费全部退还!”

“钱是小事儿,关键是人没事儿就好。”

“得亏余大厨及时发现,要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举报这事儿挺得罪人的,但徐来并不畏惧,毕竟这关系到学生们的饮食安全。

而且同在一个学校里,服务同一群学生,万一到时候在自己店里“发病”,自己也会跟着倒霉。

“哈哈,以后不用天天排队了,光是一食堂和二食堂的饭菜,就够我好几个月天天不重样了。”

“谁说不是呢,过去天天得起大早然后跑过去排队,实在是折腾。”

“现在好了,一食堂和二食堂都变得好吃起来了,以后可以多睡会儿懒觉了。”

“不用起大早真是太幸福了,感谢余大厨!”

“怎么感觉有哪里不对?”

“哪里不对?”

“你之前早起不也是因为余大厨吗?眨眼.gif”

“呃……对哦。(??_??)”

樱园食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w?)”

看见学生们的回复,徐来一时兴起,也加入了当中。

“卧槽,活的,活的余大厨!”

“哈哈,活捉余大厨一枚。”

“余大厨,最近有啥好菜吃啊,已经好久没有点餐了,能不能安排一波啊?”

看到余大厨冒泡,学生们有些小激动。

樱园食堂:“据说明天要下雨,那就喝点热汤暖暖身子吧。”

本来,徐来是打算让同学们投票吃肉肉的。

但这几天给一二食堂升级的时候,他发现这两个食堂里已经有很多肉食了。

为了避免跟一二食堂【抢生意】,他才决定换成汤。

……

晴不知夏去,一雨方知秋深。

当天傍晚,伴随着一场淅沥沥的小雨落下,江城的深秋终于来了。

温度骤降,不少穿着单薄外套的学生冻得瑟瑟发抖,纷纷跑回宿舍换上了厚衣服。

徐来也是如此。

套了一件风衣,他再次返回了食堂,为明天的主题做准备。

明天的主题,是汤。

地球那边的【故乡】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食文化仅仅一千多年,而汤文化却长达三千年之久,古人普遍有着喝汤的生活习惯。

这一点从【饮食】二字便可以推断而出。

饮食饮食,一为饮、二为食。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汤的品类繁多,形式也是各式各样。

比如之前做过的【开水白菜】、【鸭血粉丝汤】、【文思豆腐(羹)】都是。

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有煲汤的习惯,但要说哪个地方煲汤最为厉害。

非广东莫属了。

在广东,有一句俗话叫“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

可以看出,汤在广东人的心里是多么重要。

但徐来觉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与之匹敌。

那便是湖北。

湖北地区流传着“无汤不成宴”的说法,但凡举行宴席,压轴戏必然是一罐鲜醇香美的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汤,便是莲藕排骨汤了。

“大伙都过来一下。”

在炖汤之前,徐来将所有人都喊了过来。

他的前方,摆放着两盘生藕片。

下面是教学时间。

“大伙尝尝看,说说有什么区别。”徐来将两盘生藕片推向众人。

见王胖子和白冰洋也准备试吃,他直接摆了摆手,“你们两个不用。”

这东西难不倒他们两个,他主要想考考帮厨。

“嗯,左边盘子里的是九孔藕,偏白,水分多,淀粉含量少,吃起来更脆,口感不错。”

“右边盘子里的是七孔藕,偏红,表面粗糙,吃起来有点苦。”

“嗯,都被他们说完了……”

几个新来的帮厨先后说道。

“不错,那能说说这两个藕分别适合做什么菜吗?”

徐来再次问道。

外观、含水量、淀粉含量、口感、这些都是直接可以吃出来的。

但什么藕具体适合做什么,则需要考虑。

“九孔藕肯定适合清炒,至于七孔藕……”

帮厨们差不多都是刚刚满十八岁,见识不多。

此刻只有两人勉强回答了上来一点。

“如果凉拌、烹炒、卤制的话,建议选择九孔藕,吃起来会比较松脆爽口。”

“如果是炖煮、煨汤的话,七孔藕是不二选择,因为吃起来会比较粘糯。”

徐来给出了一个答案。

不完全正确,但对于眼前的这两位帮厨而言,完全够用。

中餐,有着无数种变化,从来不拘泥于形式。

什么菜适合做什么,并没有绝对的定义。

全在于厨子本身的功夫和道行。

道行浅,就老老实实按照菜谱或者师父教的来。

功夫到位了,便可以随性发挥。

“我先给你们演示一遍具体的做法,有不懂的可以随时提问。”

说完,徐来便开始演示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