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南池对

此后三日,风平浪静,贺兰悦调来所部骑士护卫,贺兰染干也没有异动。

当然,拓跋珪对贺兰染干也没有办法,尽管他心里已经对后者宣告了死刑,但现在,他还需要依靠贺兰部。

第四日,贺兰部附从二十部首领聚集此地。

与此同时,拓跋珪通过贺兰悦传递给各部首领,代王嫡孙拓跋珪在贺兰部的消息。

午时,议政大典。

拓跋氏旁支宗亲拓跋乞罗率先请求贺兰讷拥立拓跋珪,随后,乞罗之弟拓跋建等十二部首领群起响应。

面对此番请命,贺兰染干发起了最后的挣扎:“这是我贺兰部的地盘,哪里轮得到你们说话”。

但贺兰讷却不像染干一样冲动,他能够认清自己,当着众人之面,斥责贺兰染干一番:“吾甥拓跋珪乃代王嫡孙,若他能兴复先业,自是我国人之福。你这番不合时宜的言辞,不是臣子的礼节”。

贺兰染干听到贺兰讷斥责,冷笑道:“总有一天,你们会为你们今天做出的决定后悔”。

说罢,贺兰染干夺帐而出。

却不想,此言一语成谶。

……

此间事毕,拓跋珪考虑到部落无人主持大局,生怕生乱,便告别舅父贺兰讷、小姨贺兰明珠,由贺兰悦护送返回。tiqi.org 草莓小说网

各方势力也定下了代国复国的日期,六月初,彼时水草正肥,易于迁徙,凡是心向拓跋珪的部落,都会赶到牛川。

拓跋珪走后,贺兰明珠回到大帐,从怀中掏出一柄金刀,这是拓跋珪偷偷送她的礼物。

对于这个外甥的心思,她自然明白,仅看他眼中那抹热切,她便能猜个七七八八。

收起金刀,贺兰明珠拿起铜镜,铜镜中倒映出一张绝美的容颜,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她白皙的脖颈上,使她看起来更加的娇艳欲滴,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衬托着那张绝色的容颜,如雪般的肌肤仿佛吹弹可破,红润的樱唇,秀气的眸子。

不知想到了什么,她轻笑一声,霎时间,百花绽放,这是一种令人陶醉又不失端庄典雅的美。

若是拓跋珪在此,只怕会吟诗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甫一回到部落,拓跋珪便召集燕凤问对,二人落座后,他率先发问:“我走之后几日,可有大事发生”。

“确有一事”燕凤答道。

“何事?”

“有一大贤来投”。

听闻大贤二字,拓跋珪顿时起了精神,当下,他身边最缺的便是能够出谋划策的文士,至于武臣,他认为叔孙建等人经过历练,不会输于前朝名将。

拓跋珪试探着问:“此人比燕师才德何如?”

“以凤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以吾观之,纵不及王景略,亦不远矣”。

不输王猛的大贤?拓跋珪思虑半晌,也没有想起这个时代有谁担得起这么高的评价。

拓跋珪惊疑道“愿闻此人姓名”。

“此人乃上谷沮阳人,姓张,名衮,字洪龙,前燕辽东太守张翼之后,其父名卓,为昌黎太守,衮曾为郡五官掾。

至燕国灭亡,衮归家治学,熟读经书千卷,智慧超然于人,犹擅战略。

臣与此人论对三次,无一胜绩,依臣观之,此人乃绝代奇才,主公急宜枉驾见之。

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燕凤的才能拓跋珪是比较清楚的,大概处于毛阶、钟繇的水准;而此人才能远超燕凤,至少也是程昱、荀攸的水准,这样的人确实当得起贤才二字。

而燕凤口中的‘犹擅战略’更是令拓跋珪内心激荡不已,新兴势力,最需要的不就是一个长远战略吗?

刘备飘零半生,不就是缺乏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吗?

“此人现在何处?”拓跋珪心境不稳,呼吸加速。

燕凤见拓跋珪双目放光,笑答道:“或于南池边垂钓”。

此时,南池湖面上的冰层刚刚消融,哪里会有鱼儿呢?

他垂钓的,或许是周文王吧?

拓跋珪听闻此言,脑海中浮现一位高雅之士的模样,出言赞叹:“真奇人也”。

语毕,大笑着跑出大帐,夺马狂奔直趋南池。

燕凤看着拓跋珪远去的背影,欣慰地笑笑,他从来没有想过独得信重,只盼望能够辅佐后者成就一番大业。

后人有诗赞曰:

前有公达举奉孝,后有子章荐洪龙。

伪魏实非天子命,圣王平南竟全功。

……

拓跋珪行至湖边,便见一中年男子在此垂钓,此人身材高大,面相雄伟,穿着一袭青色布衣,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一手执书,一手执杆。

竟是一心二用,他哪还不知道这人正是燕凤口中的大贤,张衮。

拓跋珪见男子对身后置若罔闻,笑问道:“敢问先生垂钓,可是愿者上钩?”

张衮闻言,慢悠悠将书卷塞入怀中,朗声答道:“非也!吾非渔者,实鱼也!”

“鱼跃龙门,可也?”

“可与不可,在于人主志向,若人主怀文王之志,犬彘附以骥尾,亦可扶摇直上”。

一番机锋之后,拓跋珪道出心中志向:“今天下倾危,四方云扰,吾欲承父祖遗业,效高祖光武,克定天下,翦除凶顽,然吾智术短浅,恐不能负四海之望,君谓计将安出?”

张衮闻言,扔掉手中鱼竿,回首向拓跋珪走去,边走边答:“自苻秦之崩,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慕容氏据有中原,已历三世,深怀人望,地广而民众,兵精而将勇,贤才不可胜数,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关中形胜之地,羌氐杂居,旷日持久,必起龃龉;凉州地广人稀,势力庞杂;二地皆非立身之本。

晋室偏居江南,怀顾一隅之地,虽屡有北伐之举,实权臣为篡位耳,不足为虑。

代北之地,北有阴山为阻,南有太行之险,西连河套,东通幽冀,此用武之国,天所以资大王也!

待大王即位,速选拔精卒,讨独孤取雁代,攻铁弗收朔方,二地既下,云中、定襄一鼓可平。

合三地精卒,得十万之众,横大河以东,扫大漠以南,定万里戎疆,揽戎骑百万,窥中原虚弱,以待天时。

待天下有变,遣一上将军出马邑,克定晋阳,贯通上党,据天下屋脊;大王亲提六军攻略幽冀,必如商风之陨秋箨;冀州既平,中原再无险可守,发大兵追剿残敌,逐燕室于海滨之畔,立宗庙于诸夏之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大王者乎

中原既平,移京营都,计土授田,劝课农桑,内修政理,外合诸戎,用数年之生聚,祛魏晋之不振。

复发精卒入河东,或平河洛,或定三辅,皆系大王一念之间。

二地既平,天下泰半之民在我,平凉易如反掌,复取巴蜀天府之国,膏腴之地,通西域胡商,养胜兵百万。

又聚数年,兵发三路,一路攻徐淮,一路略荆襄,水师沿江而下,威逼建康。

淮河旦取,江南可平。

诚如是,帝业可成,代室可兴”。

行至拓跋珪面前三步,张衮畅说完心中战略,数千卷经书的熏陶令他无比自信。

而这一前所未闻的战略,也令拓跋珪顿开茅塞,犹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他听得热血沸腾,虽然此人名讳不显,甚至两世为人的拓跋珪听都没听过,但他知道,此人绝非凡俗。

当即躬身行拜:“珪虽边野之人,却也心怀天下苍生,惟愿先生不弃鄙贱,出谋划策。珪当拱听明诲。”

张衮上前握住拓跋珪双手:“文王在世,洪龙敢不从命”。

“吾得先生相助,如旱苗逢甘露,枯木遇春风!”拓跋珪亦紧抓住张衮的手,感慨道。

此后数日,二人纵论天下大事,如胶似漆,自是一番美谈。

……

张衮,上谷沮阳人,初为五官掾,纯厚笃实,好学,有文采,《南池对》名垂千古。

——《魏书》www.youxs.org

算无遗策,机不虚发,成珪之基业,皆衮之勋也。——房玄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