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朱元璋:给你99分,留一分怕你骄傲!(求鲜花!求评价票!求月票!)

皇上,可行不可行,不还是你一句话的事?

当然了。

心里是这么埋汰的。

但朱元璋真的问起的时候,这些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们,总不能就答一个“可”或者“不可”吧?

那还不如养条狗呢,总比养个大臣要省粮食吧?

所以礼部侍郎任亨泰先站了出来,这种事情倒不用看谁的品秩最大谁先说话。

相反的,品秩最大的那个,还在想着怎么让在场管最小的小老弟先开口呢。

这样一来,他只要顺着小老弟的观点查缺补漏就可以了,有问题也是小老弟的问题。

而如果小老弟的回答让皇上满意。

他又可以换种方式,用自己的经验和对皇上的了解,将事情拉到自己的领域。

总之。

眼下这种时候,越是最后回答,越是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凤阳王所议,臣以为有点意思,虽算不上首创,但的确新颖。。。”

“臣如果没记错的话,皇上早年对藩王世子们,就已经采用这样的方式,在他们就藩以前,都需到中都凤阳去观摩我大明之基业,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臣记得,燕王朱棣就被皇上派往凤阳常驻过三次。”

嗯。

你看,这就是养条狗和养个大臣的区别了。

朱元璋微微颔首,给个70分,毕竟他说了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这法子,是朕首创的。guwo.org 风云小说网

朱允烨啊,你也只是在拾前人的牙慧而已。

李世民:小朱啊,这老朱似乎有点嫉妒你呢。

朱允烨:嫉妒啥?

李世民:呵呵,嫉妒你年轻?嫉妒你想得出这样的法子?总之,是不一般呀。

看到朱元璋的反应,吏部尚书詹徽就知道怎么答了。

“皇上,臣以为,此法还是非常可行的,别的不说,就第三点,以《大明律》、《大诰》等为基础,再选历朝历代之贪官、弄臣等为蓝本,学优倡廉,就值得推广。。。”

“佛家有句话,叫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臣替皇上管着吏部,深知不管是京城的官员,还是地方的官员,都需要时时勤拂拭,如此,才不至于迷了心。”

嗯。

这个可以给85分。

詹徽在工作上还是不错的。

曹铭:“臣附议。”

朱元璋:扣分。

被皇上瞄了一眼,曹铭瞬间憨憨地躲后面去了。

“郁新。”

前面两人都说得朱元璋挺满意的,现在,他主动点人,想听听这户部尚书的意见了。

因为。

他想要看到这里面的实际价值。

郁新一拱手,心中早有腹稿:“臣以为,此法非但绝妙可行,还或可收获意外之喜,如按照此三策发展中都,必将引得天下有识之人观望。。。”

“如此一来,中都自然就能引人趋之若鹜。。。”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从近的角度说,此事若成,则中都非但需要朝廷的给养,自身便可自给自足。。。”

“而从远的角度说,中都之活跃,可与南京互为羁绊,牵动两淮之商贸往来。”

嗯。

90分还是可以的。

朱元璋很清楚,要是真的像朱允烨说言,每年按批次安排官员前往中都学习或短驻,那不把凤阳盘活成另一个政治中心,商业中心自己都不信咯。

与京城高官扎堆又不同。

于地方官员而言,没什么事是不能上京的,所以就失去了与朝中高官打交道,结人情的机会。

但要是这些朝中的高官,都跑到凤阳去学习了,同时,他们也有机会去凤阳学习。

那这一来一往的,机会不就来了?

朱元璋倒不怕这些官员勾结啊,又或者怎样的,只要不结党,这些人情往来都是正常的。

况且。

把这些官员都放出去学习,使其本性暴露,对自己考核这些官员的人品、官性,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同样的。

官员都对凤阳趋之若鹜了,正如郁新所说,那这其他地方的有识之士,还不都往凤阳跑么?

如此一来,凤阳的经济还愁带动不起来?

当然了。

以上这些都重要。

但最重要的,自己的这些臣子都没说,想必是还没摸到自己的心弦,不敢随意拨弄吧。

所以,朱元璋看向太子。

这种时候,当儿子的,就得出来为老父亲张目了。

“儿臣以为。”

果然,看到父皇的眼睛瞄过来,朱标立马走了出来:“允烨所提,唯有一样儿臣最是赞同,那就是将父皇的治国思想,日常之政事,大臣的奏对等等整理成集,刊印成册,并选翰林中饱学之士,在太祖大学内教授。。。”

“使之父皇的思想得以流传千古,教诲子孙。。。”

“所以,儿臣斗敢。。。”

呼。

就在朱标准备奏请朱元璋,要把这编撰父皇思想之事揽下来。

朱允烨眼看自己再不说话就没机会再说了,一跃而出,朗声道:“孙儿斗胆,与父王一起为皇爷爷编撰这皇明主义,为我大明树立思想火炬!”

朱标:“...”

有阴谋!

——————————

作者要进省城看病了,可能要到晚上才能更新!

但是恳请书友们的鲜花、票票不要停啊!

呜呜呜,新书期碰到这种耽误事,小作者也是好心累。

但是没办法,家人重要。

还请书友们多多支持,哪怕在评论区里留言几句。

暑期三天优惠活动,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8月13日到8月15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