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才女

在宋金两国分别属于孝宗和世宗在位期间,两国老百姓是幸福的,国家太平没有大的战乱,皇帝也不瞎折腾,不佞佛不佞道,给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

虽然金国没能统一天下,南宋也没能克复中原,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根本不重要,给大金交税也是交税,给大宋交税也是交税,皇帝姓完颜还是姓赵,没人在意。

国家不幸诗家幸,虽然对于赵宋皇室来说汴京沦陷二帝北狩,诺大的国家只剩下半壁江山,却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给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基础,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人就是孝宗朝赫赫有名的四大诗人,其中范成大不仅文学水平高,还曾一度官居参知政事,可谓极尽殊荣。

由于南宋承接了北宋灭亡的悲惨遭遇,文人们有很多感怀故国、对敌人慷慨激昂的诗篇,而在四大诗人之前,有一名杰出的女性文人已经开始了基于怀念故国的诗词创作,并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所有文人们。

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是齐州人(今山东章丘市),出生于神宗元丰七年,父亲李格非是神宗年间进士,元丰年间任职郓州教授,李格非是个旧党,元丰年间正值新法推行的巩固期,旧党人士普遍遭受打压,李格非也不例外,一直在各地做官无法进京,仕途颇为坎坷。huye.org 红尘小说网

坎坷的仕途并没有消磨掉李格非的心性,郓州教授的官职俸禄比较低,但饱读诗书的李格非对于同僚在经济上的关照一一拒绝,宁可安贫乐道也绝不为蝇头小利走后门。

正直的父亲带着一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幸而这种生活没过多久便有了转机,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接任首相,旧党复辟所有旧党人士都受到大力提拔重用,李格非也不例外,被召回朝中担任阁臣。

李格非在馆阁任职期间,多受到当时翰林学士苏轼的指点,时间久了李格非、廖正一、李禧和董荣四位阁臣便一同拜苏学士为师,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虽然后来哲宗恢复新法,章惇打击了一批旧法大佬,但李格非毕竟不是宰执,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到了元符年间任职礼部员外郎。

礼部员外郎属于京官里面的中级官员,得益于宋代优厚的官员待遇,中级官员已经有不错的收入水平了,李格非一家人一直以来生活的也不错。

小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从记事开始父亲就在馆阁工作,官宦世家衣食无忧,在进士出身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小李清照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如果说仅仅父亲学识渊博也就罢了,李清照母亲王氏也了不得,是仁宗朝翰林学士王拱辰的孙女,史书记载王氏很善于写文章,颇有才女风范。

就这样,在双知识分子熏陶下,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高学博,近代鲜论”。

到了元符年间,李清照已经到了年方二八的少女时期,年纪轻轻的她在当时已经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广为流传,不少人久仰李清照大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才高八斗的大才女,却有个非常不好的毛病-酗酒。

酒在古代那可是奢侈品,不是说随随便便想喝就能喝的,但李清照毕竟家庭条件在这儿摆着,经济允许那就想喝就喝。年轻的少女无非就是那么点儿爱好,赏花、打扮,于是就有了一首传世佳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好好的大姑娘整天你喝那么多干啥是不是?喝多了连爬起来看海棠花都没力气。

从某些侧面可以知道,李清照酗酒不是个人原因,而是身边有一帮“醉生梦死”姐妹团,大家平时应该是比较闲,闲来无事就喝酒取乐,不信再看这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据我推测,溪亭聚会酗酒的都是李清照的姐妹团。

小酌怡情,大喝伤身,虽然经常酗酒,但小酌式的酗酒没有给李清照造成什么影响,反而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被李清照所吸引,这其中有一位名叫赵明诚的太学生,对李清照是格外的爱慕。

赵明诚爱慕李清照,但两人的家世背景却不一样。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君子属于旧党,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是旧党,元符年间任职中书舍人,在朝中相当有权势。

在北宋中后期,新旧两党斗得你死我活,一般来说分属不同党派的子女几乎没有机会婚配,但徽宗即位给了两位年轻人机会。徽宗即位之初秉持公平公正的执政理念,不分新旧两党派别,只以是否利国利民作为执政标准,在当时大大缓解了新旧两党之间的矛盾。

也正是趁着这样的机会,赵明诚终于与李清照定下媒妁之言,抱得美人归。

刚刚新婚燕尔的夫妻俩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便遭变故,第二年崇宁元年,朝廷在蔡京的主持下又开始大搞党同伐异,将大量旧党官员列为“元祐党人”,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也因名列“元祐党人”而被罢官,回到原籍致仕。

李格非罢官,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时任副宰相,当时朝中大势新旧两党水火不容,赵挺之无法出面搭救,让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和公公赵挺之很是埋怨。可她没想到,父亲被罢官只是个开端,崇宁二年九月,朝廷再次对旧党展开迫害,驱逐元祐党人子弟离京,成了亲的也不行。

遇见这种把国家政策当儿戏的朝廷和皇帝你还真没办法,与丈夫一起生活不到两年,李清照被迫离京回到章丘老家居住。

人生总是峰回路转,崇宁五年正月,权势滔天的蔡京因为星变被罢相,赵明诚父亲赵挺之以次相身份独相,朝廷解除元祐党禁,允许之前被逐回原籍的元祐党人子女回京。

借着这个契机李清照终于回到开封,回到了丈夫赵明诚身边,原本以为夫妻俩历经磨难,终于可以过两天安生日子了,可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的大观元年正月蔡京便卷土重来,斗倒了赵挺之。

赵挺之被罢相之后心情苦闷,仅仅五日便郁郁而终。赵挺之虽然病逝,但蔡京的斗争哲学向来是要把事做绝。在蔡京授意下,朝廷对赵挺之进行抄家,多名亲属被诬陷入狱,虽然后来经查所有罪名全都不属实,但被抄没的财产已经充公,儿子们的官职也被革除,赵明诚已无法再在开封立足,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李清照回到青州老家,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赋闲生活。

这十三年是李清照最幸福的十三年,也是李清照诗词作品产量最低的时期,一个女人心里装着幸福就很难有大喜大悲的情绪,也就难以创作出多少作品,李清照也不例外。

李清照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对,丈夫赵明诚喜欢金石之学。所谓金石之学就是字帖、碑刻、墓志、画作等物品的收藏与鉴赏,有些类似于考古,但又不完全是考古,鉴赏收藏的对象一般以书画作品为主。

早先赵明诚一个太学生没什么钱,父亲虽然是朝中重臣但赵家一向家风很严,但从不搞以权谋私,一家人也就靠俸禄生活,赵明诚喜欢金石却没钱收藏,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只能欣赏欣赏。

宋代太学生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学习后直接出仕,崇宁四年赵明诚就是这样以太学生身份出任鸿胪少卿,任职之后有了稳定的收入,才能逐渐的搞搞收藏。大观元年父亲赵挺之病逝,赵明诚带着李清照回到青州老家闲居,虽然自己也失去了官职但父亲毕竟曾任宰相,家中仍有不少积蓄,李清照就陪着赵明诚在老家青州一带寻访各种书画作品,遇见好的、喜欢的就买下来。李清照文艺女青年嘛,对书画作品当然也是非常喜爱,经常陪着夫君鉴赏名家字画直到深夜,忘却了窗外今夕是何年。

宣和三年,方腊起义引起了北宋官场重新洗牌,赵明诚重新获朝廷起用,先后赴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市)任知州,由于朝廷诏令下的比较急,赵明诚匆忙赴任没有来得及带上李清照,两人开始两地分居。

本来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这对老夫妻来说,两地分居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但逐渐的,留居青州的李清照听说了一些风言风语,说赵明诚在外地养了不少侍妾,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要说在古代封建社会,官员家里养个三妻四妾也并不鲜见,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两人太过特殊,之前十几年夫妻生活竟然没生出孩子,现代医学里我们都知道生育问题要夫妻两人一起看医生治疗,但古代社会不一样,生不出孩子那就是女方的错。

然而事实证明李清照夫妻生不出孩子大概率还是赵明诚的问题,因为赵明诚在后来莱州、淄州知州任上,虽然有小妾,却依然生不出孩子。

微妙的变化出现在了李清照的婚姻中,但李清照却没有工夫理会,因为很快金兵就南下了。

靖康元年金兵围困开封,赵明诚母亲又恰好于江宁病逝,赵明诚南下江宁奔丧,丧事刚过开封就被金兵攻破,北宋灭亡,山东大乱。李清照挑了一些贵重的收藏品慌忙南下,夫妻俩其余辛辛苦苦十几年收藏的金石之物大部分毁于战火。经过重重磨难,终于在建炎二年到达建康,与赵明诚团聚。

北宋的灭亡对大部分人来说是灾难,对赵明诚来说却是个机会,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下来的北宋地方大员,他被就地任命为建康府知府。

建康府与其他地方州、军都不一样,属于政治地位特别高的地方,在建康府做知府很有机会更进一步进入中央宰执班子。国难当头朝廷对赵明诚委以重任,但赵明诚接下来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

当时赵构刚刚建炎南渡,南宋政权动荡,就连建康城里也是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建炎三年二月,赵明诚的下属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向他汇报,说建康城内驻军有谋反迹象,请知府大人立即下令捉拿叛军。

建康城里的这支驻军并非知府所管,而是朝廷直管的,要想平定叛军就必须让建康府自己的军队开过去与叛军作战,关键时刻赵明诚既不说打也不说不打,而是告诉李谟,自己已经接到朝廷调令要调任湖州知州,这事儿不归他管。

调任湖州?建康府新知府来了吗?你赵明诚人走了吗?既然新知府没来老知府没走,说明工作还在你手上,全城百姓等着你决策捉拿叛军,你倒好直接撂挑子不管,简直就是尸位素餐,严重渎职。

领导虽然消极应对,李谟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建康城,带领官兵沿街布防,各个重要路口都设置了路障,防止叛军冲进来抢劫。果然,就在李谟给赵明诚汇报请求平叛当晚,叛军就攻入城内,幸好李谟早有准备,在城内官兵防守下叛军久攻不下继而连夜出逃,建康城避免了一场灾祸。

保护了一方百姓,李谟总算舒了一口气,第二天一早去府衙给领导汇报却惊讶的发现,就在昨晚抵抗叛军的同时,知府赵明诚带着其他两位下属一起缒城而逃,人跑了。

危难时刻,赵明诚没有带一生珍爱的金石,没有带任何家眷,也没有带甚至通知妻子李清照,就这么一个人跑了,堪称宋朝版“赵跑跑”。

幸运躲过战乱的李清照颇有些尴尬的与丈夫重逢,而临阵脱逃的赵明诚也很快被朝廷革职,失去官职湖州也去不了了。李清照没有过多埋怨赵明诚,夫妻俩经过商量,江东一带战乱不断,不如去江西避祸,于是乘船沿江而上,准备到池州居住。

这一路上,夫妻俩很是别扭,李清照嘴上不说,不代表她认可赵明诚弃城而逃的行为,从长江乘船进入江西要走支流赣江,进入赣江不久后路过了支流乌江和项羽自刎处,想到国家灭亡统治阶层卑微求和不敢抵抗,李清照感触良多,作出《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往今来很多解读《夏日绝句》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其实李清照又何尝不是在控诉丈夫赵明诚?国难当头自己只顾逃跑,建康城里的百姓怎么办?

两夫妻几年来聚少离多、赵明诚外地豢养侍妾、建康城兵变赵明诚丢下李清照自己一个人逃跑,一桩桩事情下来,放到现代社会里赵明诚妥妥的就是渣男,李清照心中有怨气可以理解。但在万恶的古代封建社会,丈夫就是妻子的天,再加上两人多年的深厚感情,李清照虽然有怨气有牢骚,也依然陪伴着赵明诚身边不离不弃。

就在夫妻俩以为此生要在江西归隐、彻底淡出官场的时候,建炎三年五月朝廷一纸诏令:赵明诚仍赴任湖州知州,即刻启程。

别忘了南宋皇帝是谁,在赵构眼里临阵脱逃那都不是事儿,只有忠于自己才是真正的好臣子,赵明诚和几个兄长即使父亲罢相家道中落也从未有过对朝廷的不满,后来建炎南渡兄长们也都逐渐进入南宋朝廷任职,在兄长们的斡旋下,赵明诚重获起用。

按照制度,知州以上官员调任期间要先到朝廷述职,赵明诚虽然先被革职后又被起复,但总归多向领导汇报没坏处,于是匆忙上路前往建康行在。当时两人刚刚走到池州,赵明诚为了赶路下船骑马赶赴建康,李清照咱留池州等待消息。

福兮祸之所伏,眼看着就要东山再起振作起来的赵明诚却在赶路过程中劳累过度,到了建康就病倒了。

建康这地方大家都知道,南京直到现在还是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农历五六月份的天就跟蒸桑拿差不多。赵明诚病倒之后以为患病与天气有关,便开了些清热去火的药服用,清热去火是中医的叫法,换作西医叫法就是泻药。病中虚弱的赵明诚吃了泻药之后立刻一泻千里,病情急速加剧,眼看着是活不成了。

自知大限将至的赵明诚马上托人去到池州通知李清照,以盼临终前能与妻子见上最后一面。李清照得到消息来不及悲痛,火速前往建康,终于见到了病榻上奄奄一息的赵明诚。

走的时候好好的,再见却已是生离死别,李清照寸步不离的守在赵明诚身边悉心照料,却还是留不住丈夫的生命。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病死于建康,终年四十九岁。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赵明诚八月病死,李清照刚刚料理完丈夫后事,九月金兵再次南下。当时李清照夫妻俩从山东到建康时携带了大量金石文物,都是两人多年收藏的心血。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文物,李清照决定将文物运送给赵明诚的妹夫-妹夫时任兵部侍郎,手底下有兵,应该足以保护文物。

妹夫虽然手底下有兵,但当时奉命在洪州保护孟太后,李清照带着几大车的文物来到洪洲,本以为可以安定下来,可金兵很快便又追了过来,妹夫来不及保护李清照和文物急匆匆的护送孟太后撤离,战乱之中李清照也来不及再次转运文物,这批文物全部毁于战火。

祸不仅不单行,甚至双行都不够还要三行。李清照从洪州跟着妹夫辗转躲过金兵之后又听说一个消息:有人弹劾赵明诚曾向金国进献一只玉壶。

李清照夫妻俩确实曾见到过一只玉壶,那是因为夫妻俩在收藏界名气太大,有朋友拿了只壶过来帮忙鉴赏,赵明诚鉴定过后告诉对方是一只石壶并非玉壶。没想到就这么一桩小事儿居然会以讹传讹传成了赵明诚向金国进献玉壶,宋朝也没有社交媒体,李清照辟谣无门,为了洗刷自己和丈夫的冤屈,决定将自己最后所留存的一部分文物全部捐献给朝廷,不留一件在身旁。

不是有人诬陷我们夫妻给金国献宝当汉奸吗?我现在把家里仅剩的文物全部捐了,看还有谁来泼脏水。

其实从山东南下之时,因青州兵变就有不少文物毁于战火,后来在洪州又损失了一大批文物,到了建炎三年年底李清照决定捐献时,所剩文物已经不多了。

而这所剩不多的文物,可以说全部都是国宝:包括王羲之真迹的字帖、大量李白杜甫诗文的手抄本、少量先秦时期的青铜器。

打定主意要把文物捐出去,李清照发现她又面临一个难题:找不到朝廷。

托了金兀术的福,在搜山检海捉赵构行动下,南宋朝廷沦为流亡政府,从建康逃到临安又逃到明州、逃入大海、又逃到温州、最后金军退兵之后才又经明州登陆。

当时李清照弟弟李迒在赵构行在中任阁臣,李清照好不容易联系上弟弟,得知了赵构流亡政府的下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跟上了大部队。

跟上了大部队却没办法上交文物,因为朝廷一会儿是车队一会儿是船队,根本就没有可以安放文物的地方,李清照在这支流亡政府里成了一名押运官,啥也不管只要把文物押运好就行了。

经过数月流浪,金兀术同志终于耐不住江南酷热退兵了,李清照也随着流亡政府安定了下来,把文物交给了当时剡州(今浙江嵊州市)的官方府库。

虽然是私人藏品,但乱世里把文物交给官方保管总要比李清照一个孤苦的女性独自保管要安全得多。可人算不如天算,文物刚刚交给剡州当地府库,剡州就爆发了兵变,李清照的这最后一批文物毁于战火。

南下的丧夫之痛、逃难的颠沛流离、多年收藏的毁于一旦给李清照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就在李清照孤苦无依之时,一名叫做张汝舟的监诸军审计司官员主动靠近了李清照。张汝舟这个人官做得不大,牛却吹得不小,在他的巧舌如簧哄骗下,李清照相信了他能够好好照顾自己,绍兴二年与张汝舟成亲。

绍兴二年的李清照已经四十九岁了,年近半百再次嫁人就算是放在今天左邻右舍也会嚼嚼舌根,更何况是在古代封建社会。果然,两人的婚事在南宋民间引起巨大争议,很多人都指责李清照不顾廉耻毁了自身清白,让李清照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一个女性,国破家亡之际为了保护文物四处奔走,在战乱逐渐平息后找一个老伴来互相照顾,怎么看也不算过分,仅保护文物这一条就胜过多少凡夫俗子,果然,从古到今键盘侠都是出奇的一致,反正喷人不用交税。

命运再次捉弄了李清照,她与张汝舟结婚不久,张汝舟本性毕露,终日向李清照索取最后所剩的金石文物。其实虽然历经了这么多次战火,李清照捐献给国家的文物都损失殆尽了,但随身依然还带了最后几幅字画。李清照原本以为找了张汝舟可以彼此照顾安度晚年,没想到对方只是卑鄙小人觊觎文物,坚决不同意将文物交给张汝舟。

李清照是社会名人很在意名声,张汝舟可没这种思想包袱,见李清照不同意交出文物,便开始在家中对李清照拳脚相向。如果放在一般的妇女身上,被老公打了也就打了,也不能把老公怎么样。李清照不一样,什么大风大雨没见过,你张汝舟居然敢对我家庭暴力,必须要跟你离婚。

在古代封建社会男人休妻简单,找几条有的没的就可以休,女人想要离开丈夫很难,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丈夫有过错,否则根本无法离婚。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李清照,因为李清照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大宋是法治社会,李清照经过调查,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根据宋朝制度,进士及第后如果后来没能参加朝廷制科考试,也可以通过其他考试来积累资历,只要参与考试达到一定次数便可直接授予官职。张汝舟虽然是进士出身,但中进士之后升迁很慢,于是便通过虚报考试次数骗取官职。宋朝法律规定,夫妻轻易不能离婚,但如果丈夫触犯法律遭到惩处,妻子有权解除婚姻。

拿到张汝舟的确切罪证,李清照愤而向朝廷举报,经查实,张汝舟确实谎报考试次数,被朝廷革职流放柳州。

张汝舟获罪,李清照终于可以正当的脱离这桩痛苦的婚姻,但是别慌,先坐两年牢再说,因为法律还规定,妻子检举丈夫使得丈夫获罪的,妻子要坐两年牢。

李清照看得很开,只要能脱离苦海,坐牢就坐牢。李清照一坐牢,朝廷里很多高官坐不住了,要知道李清照因为杰出的诗词作品和与赵明诚夫妻俩在金石领域的突出贡献,在南宋社会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再加上赵明诚父亲曾做过宰相,赵明诚兄长仍在朝中做官,李清照在朝中不乏“自己人”,纷纷上疏为其求情,赵构顺水推舟,李清照坐了几天牢之后便被朝廷特赦,恢复自由。

惨痛的第二次婚姻敲醒了李清照,不再依靠任何人,此后二十余年将全身心投入到了赵明诚生前夫妻俩一生致力研究的金石学当中,整理完成的《金石录》记载了大量碑刻、字画、铭文等珍贵文物的详细情况,为古籍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参考。

此外,绍兴年间也是李清照诗词作品创作的又一个小高峰,故国沦亡,丈夫病死,自己又遭遇了战乱和渣男的欺骗殴打,百味人生给了李清照大量创作源泉,这期间有赞颂主战派大臣不顾危险出使金国的作品,有借古讽今歌颂谢安守护东晋打败前秦的作品,也有感怀身世寄托哀思的作品,个个都是精品,都值得人们百般品读。

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病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