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弥远擅权

南宋嘉定十七年、金正大元年八月,在位长达三十年的宋宁宗驾崩。在此之前,南宋一直处于史弥远的独裁之下。

嘉定七年十一月,由于对史弥远对金政策不满,起居舍人真德秀自请外放离开了朝廷,原本政敌离朝史弥远以为可以顺利执行自己对金议和的政策,可没想到一方面金国实在是不给力,拖延了几年没给岁币之后金军一直组织不起来有效的军事威慑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再给岁币;另一方面国内对金抗战情绪高涨,到了嘉定十二年五月更是爆发了太学生伏阙上书的群体事件,舆论压力逼得史弥远不得不对金采取强硬政策。

内外环境之下,史弥远主持的南宋朝廷还分别在嘉定十年和嘉定十二年针对金军南侵搞了两次北伐,虽然北伐都无疾而终,但总归与金军打的有来有回,不再处于宋金战争早期单方面挨打的局面。

国内大权独揽,国际上与金国的较量不落下风,史弥远似乎已经功勋卓著高枕无忧,然而嘉定十三年太子赵询病死,改变了朝中的政治格局。huye.org 红尘小说网

宁宗曾经先后有过好几个儿子,但后来全部都夭折,宁宗自己亲兄弟赵梃早夭,叔叔赵恺儿子也早夭,等于到了宁宗这一辈,孝宗子孙全部断绝。孝宗一脉虽然断了,但宋朝的传承依然要继续,早在庆元四年便在宗室中挑选了赵德昭九世孙赵与愿进宫收为养子,并赐名赵日严,后又改名赵珣。

赵询进宫时年仅六岁,为了皇子健康成长,必须要有个德才兼备的老师,当时韩侂胄为赵询精心挑选了史弥远作为老师,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都知道了,史弥远反戈一击诛杀韩侂胄,接着登上相位把持朝政成为一代权奸。

虽然与后宫杨皇后和外戚杨次山结成了政治同盟,但归根究底,史弥远最大的根基就是皇子赵询,师徒二人互为政治靠山,开禧三年十一月诛杀韩侂胄之后不久,就在当月,在史弥远和杨皇后的运作下,宁宗便下诏册封赵询为皇太子。

就这样,韩侂胄死后,史弥远和赵询都得到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二人的政治同盟关系也愈加牢固,尤其是在钱象祖遭罢相后,史弥远成为独相,同时代表太子东宫的利益,再加上杨皇后支持,两股政治势力力挺,想不稳都难。

可嘉定十三年八月,二十九岁的太子赵询病死,史弥远最大的台柱子倒了。

封建王朝太子就是国本,太子缺位则国本动摇,既然现任太子没了那就只能再立新太子,外藩入继大统这业务南宋朝廷熟练,经过层层海选,嘉定十四年六月,秦王赵德芳九世孙赵竑进宫被宁宗收为皇子。

相对于宁宗而言,赵竑的血脉离得比较远,之所以很快能够选定其入宫是因为赵竑曾被沂王收为养子,从名义上与宁宗血脉最亲近。

这个沂王就是曾经深受孝宗宠爱的皇孙赵柄,其父是被孝宗废长立幼越过的魏王赵恺,被光宗防了一辈子的魏王赵恺。魏王一脉到了赵柄这里人丁凋零,生不出儿子断了子嗣,朝廷为其过继了宗室男丁作为嗣子有个传承,不想就这么一个无心之举,让赵竑有了入继大统的机会。

赵竑就这么入宫了,他不知道前方等待自己的究竟是皇位还是陷阱。

虽然当时史弥远把持了朝政,朝中百官多为其党羽,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就算是韩侂胄活着的时候都敢对金国亮剑,换了史弥远上来了好了,天天畏首畏尾,金国都被蒙古打成筛子了还是不敢大举北伐,反而在国内采取高压管控,打击政敌排除异己,在民间风评差得很。

赵竑是从民间来的皇子,对史弥远这种形象十分了解,史弥远猜到赵竑会对自己有意见,于是就在赵竑进宫之初就派了个精通音律的侍女前去侍奉,名为侍奉实为监视,时间一长,果然打探到了不少消息,原来赵竑确实对史弥远很是反感,多次表示自己即位后要将其贬官外放,要么外放到岭南,要么外放到崖州。

岭南、崖州那是什么地方,从北宋开始只要被贬到这些地方基本上半条命就没了,史弥远得到消息后大惊,为了自保急忙差人给赵竑进奉大量奇珍异宝希望可以博得未来储君的好感,没想到收到宝物后赵竑不但不领情,还趁着酒劲将珍宝一一砸碎,根本不领情。

赵竑的一举一动都被侍女告知给史弥远,史弥远知道这个年轻人是高攀不上了,与其坐以待毙等着他即位收拾自己,不如早做准备先下手为强。

皇子已经唯一确定了,但因赵竑入宫,沂王之位落空,史弥远经过精心挑选,从宗室中找到了赵德昭九世孙赵与莒,将其过继到沂王赵柄名下作为嗣子,继承了沂王之位,而之所以会选定赵与莒,还跟一场大雨有关。

史弥远一开始派了亲信余天锡前往绍兴寻访合适的宗室,余天锡来到绍兴后适逢天降大雨,便就近跑到一处人家躲雨,与主人兄弟俩攀谈之下发现对方居然是宗室成员,兄弟二人举止得体,余天锡以为是天意,便向史弥远禀报。史弥远得知后将兄弟二人接到了临安,经过自己亲自考核觉得兄长赵与莒更合自己的意,于是将其留下,承袭了沂王王位。

当然了,除了那场大雨,史弥远更看中的是赵与莒身上的两个特点:沉默、听话。

先承袭沂王王位,拉近与宁宗关系,然后再竞争皇位,史弥远的战略要分两步走,如今赵与莒已经被安排成为了沂王,下一步就是要用他来替换掉皇子赵竑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赵竑之所以能被选中入宫成为皇子,其品行方面本身是非常过硬的,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赵竑在宫中举止得体,对宁宗和杨皇后二人也很是尊敬,旁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不仅如此,到了嘉定十七年六月,赵竑儿子出生,宁宗非常高兴,还专门为此昭告天下祭拜祖庙,为孩子赐名。

就这么下去,赵竑再等几年自然就是册立皇太子,到时候想要扳倒太子那可就难于上青天了。然而风云突变,就在史弥远发愁着如何对付皇子赵竑之时,宫里传来消息,宁宗不行了。

南宋嘉定十七年、金正大元年八月,宋宁宗赵扩不豫,接着于当月驾崩,时年五十八岁。

关于宁宗这一生,其实早先我是有所犹豫的,从大量史料看下来,宁宗的智商恐怕还达不到普通人水平,属于发育迟钝的类型,是客观存在的弱点,并非他主观昏庸,把他归为“昏君”似乎有些苛责。

但再三考虑,我还是觉得宁宗是个昏君,普通人如果智商底下,那只是对个人生活有影响,当皇帝的智商不够用,那对国家就是灾难,他不是昏君是什么?徽宗主动昏庸是昏君,宁宗被动昏庸就不是昏君了?老百姓们没逼着赵家人当皇帝吧?

宁宗这一辈子,先是稀里糊涂被赵汝愚一帮大臣推上了皇位,接着又任人唯亲的宠信韩侂胄,把赵汝愚等宰执赶出朝廷,搞庆元党禁迫害道学,后来国内矛盾越来越深刻迫不得已放开了党禁,为了国家民族尊严开禧北伐,没想到北伐失败,以史弥远为首的一股政治势力斗倒了韩侂胄,接着一改早先对金强硬国策又开始跪舔。

等到蒙军入侵,金国式微之后,朝野内外都看出来金国已经没了当初碾压南宋的军事实力了,可朝廷依然不敢大举北伐,岁币虽然断了,但岁币的征缴工作一直没断,每年的岁币都安安静静躺在国库,就等着哪天金兵打来了,赶紧跪下,双手奉上。

宁宗这一辈子,就是不断的被人狐假虎威的一辈子,先后被权臣利用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若轮到宁宗朝的朝廷的一系列政令,除了名义上是宁宗下诏颁布执行的,实际上跟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他只不过是个吉祥物罢了。

若非要说有什么是宁宗亲自拿主意的事情,恐怕也就只有赶走严加管教自己的帝师朱熹了。

无论如何,宁宗的故事结束了,傀儡也好,昏君也罢,一切都如大江一样奔涌而去不复回,就在宁宗驾崩当天,一场政治大阴谋即将上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