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出山

朱元璋又道:「先生若能相助,必如卧龙先生般,元璋随时请教,言听计从。」

「不知先生认为,元璋此时该当何为?有何计策?」

刘基心想,现在有求于我,当然说会言听计从,将来未可得知?

而「如卧龙先生般」的意思,是官位很高啰!

刘基其实不在乎官位,能够达成「大志」才重要,且「谦卦」已显示要谦卑居下、不冒头;至于计策,才是朱元璋你最想知道的吧!于是把跟四仙的说再提一次。

便道:「搜乘、补卒,秣马、利兵,统合反元势力,北伐、南征。」

胡大海没读过什么书,被突然一阵字语搞不清楚,只听到北伐南征。

便说:「这位老先生,喔!还是请伯温先生,可不可以说清楚些!」

胡大海跟朱元璋许多年,颇有默契,也是帮朱元璋先问刘基。

刘基道:「简单说有三策略,巩固势力,统一反元,征服天下;三策略各有相应谋略,第一在安内、在得心,得民心、得兵心,第二为攻强取弱,兼并整合,第三则是决战察罕,直捣黄龙。」朱元璋听了后,正仔细思索着三策略…

刘基看了看三人,却续道:「协助吴国公您取得天下,刘某非是要谋求官职,甚至不用官职;若是为求官位,也不会隐居于此山村。」

「刘某生平有一大志向,想藉由吴国公您来达成,若能达此生志愿,无名无利又何妨!」

朱元璋有些诧异,胡大海也心里奇怪,这老先生说的头头是道,看起来还蛮有能力,却说不要名不要利,真有这种人,看了一下朱元璋。

朱元璋已自己先问说:「敢问伯温先生志向为何?」

刘基道:「两位可知道北宋的大儒家张载,人称横渠先生,先生的传世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胡大海咀嚼此四句的意思,嘴里喃喃地说:「为天地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这个张载很狂的名言啊!难怪会传下来。」心想最后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个大志向啊!

便说:「这个大儒是说找一个明君辅佐,最终达到太平盛世!也就是先生的志向是想要达到太平盛世,官位可大可小,重点是主君愿不愿意听先生的建言啰?」

朱元璋接道:「先生志向远大,却不求名利,元璋敬佩,横渠先生此四句名言,亦为元璋所向往,若先生愿意协助元璋,必当竭尽心力达到太平盛世。」

朱元璋心想,你若让我能有一个皇朝,当然要竭尽心力的去达到太平、盛世,我用的心力绝对绝对比你还多,这你不用担心。

随即又道:「至于名与利,依照先生意思,元璋绝不亏待先生。」

刘基却道:「为天地立心,是让人民有老吾老、幼吾幼,仁爱平等之心,没有种族贵贱之心,请问吴国公对大元朝廷如何看待?」

朱元璋被这突来的一句问得莫名其妙,但心想自己小时候,父母、兄长陆续过世,连入土安葬的钱都没有,入寺为僧后也是颠沛流离,托钵四方,主要还是朝廷治理太差、官吏贪渎腐败所致。

便回说:「大元朝纲败坏,百姓流离失所,是以天下群雄并起,志在推翻朝廷,改善生活,不知先生何以此问?」

刘基又问:「吴国公对蒙古族、色目人又有何看法?」

朱元璋心想又是莫名其妙的问题,突然灵机一动,刚才先生说没有「种族贵贱」之心,原来是在探问我的想法。

便回道:「大元虽未立法,但朝廷上下以蒙古人为尊,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再次之,元璋游历四方时,也备受歧视,感同身受」

胡大海此时也同仇敌忾地说:「对对,我胡大海最看不惯那些对着蒙古人、色目人大官们,卑躬屈膝、哈腰应承之辈,好像他们什么都强、什么都好,一辈子主人一样!」

朱元璋又道:「种族虽非原罪,但元璋追求平等尊重,而非贵贱、歧视,将来若有机会,一定协助先生建立这仁爱平等之心。」

刘基听了后,对着朱元璋道:「既然刘某与吴国公您的想法、志向相近,刘某愿意出山辅佐明公您。」

又说:「诸葛孔明虽得刘备信任重用,但却未得张飞、关羽衷心之助,以致未竟全功。刘某有个不请之请,只要能得明公信任,希望出山不要太招摇,避免招致忌妒与排挤;若能与浙东几位贤者,同去应天府更好。」

刘基其实心里也想到,若朱元璋让自己荣重登场,势必引来原本在其下之重臣、大将的特别关注,太过受宠时,只要略有过失,必成众矢之的;且未来若有所建树,也可能有功高震主之流言,要如「谦」卦初六象辞所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这个刘基愿意出山协助最好,原本的下策、下下策都可不用。

至于他的什么大志向,大体上和自己想法差异不大,尽量去办理,剩下以后再说了。

便道:「一切依照先生意思,听宋濂说,浙东贤者还有章溢、叶琛等,那元璋就一起找来,这样不招摇了吧!另外,请问先生,在应天府城里可有居所?」

刘基道:「也好,叶琛善于攻守,章溢通晓治理,宋濂博通古今,皆是浙东贤能之辈。」

又说:「刘某世居青田,家业也都在青田,并无其他产业。」

朱元璋沉吟一阵,说道:「那这样吧!我回应天府后,先找个处所改建为礼贤馆,专门让您们四人居住,让先生不致于客居他处,元璋也比较好随时请教。」

朱元璋想的是让你住府衙也不对,而暂住客栈,一来四人也太过显眼,二来人多嘴杂,问不了什么大事;找个地方四人住一起,要找你商量也比较不那么招摇,且「礼贤馆」也彰显我朱某人对贤才的重视。

刘基想的倒是,自己在应天府真的也没地方住,这是一个问题;另外,和宋濂等四人一起,一来大家都算认识,有个照应,二来确实可让自己不那么招摇。

便回道:「一切依照明公安排。」

朱元璋道:「那就这么说定了,元璋赶紧回去处哩,安排好后就派人来请您。」

想了想口说无凭,万一又有人亲身来请,被别方豪杰请走了,那又不好,便拿起随身配剑,说:「对了,这把随身佩剑,留给先生当信物,请先生届时务必出山帮忙元璋。」

刘基笑了笑,接过剑后说道:「放心,明公与刘某志向相同,其他请帖刘某视如废纸,必会辅佐明公取得天下。」

朱元璋听了大喜:道「那元璋先行告辞,在应天府静候先生到来。」

刘基回道:「期待与明公应天府再见,就不多送了!」

说完,喊刘琏过来,领朱元璋三人出村。

双方目前仅口头说定,尚待朱元璋后续的动作;刘基看朱元璋带个剑客,虽然看起来像是他自己的贴身侍卫,不过刚到时,还略有杀气,难保谈不成没请到,为避免让自己协助敌方,采取了什么下下策,回头就让剑客杀了自己也难说。

况且是真心来请呢?还是假意来探?

还要观察看看,所以刘基口头只称说是「明公」,也就不多送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