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云娘有喜的事,让戴忠良实在太高兴,第二天就宣布了每个人涨薪三倍,这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张裕可就感受不到这喜庆的气氛了。

一别经年,再回首已是三十八年之后了。张裕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胡同口,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少时的片段犹如昨日。

三十八年了,整整三十八年了,张裕从来没想到过还能有一天会回到京城。

也许张裕三人犹如木头人般站的太久了,早已引起了胡同里的一些人注意。

“这是要在我们这买房的京官?”一个老头猜测道。

清代京官在住房问题上没有朝廷的补贴,所以穷困潦倒的京官往往会租一些低档的胡同房子。但张裕的这身行头看着可不像是租不起贵的。

老头边上的老太婆摇摇头,猜测道:“这都杵一上午了,怕不是戏文里说的衣锦还乡,近乡情怯吧。”

清代的皇帝跟明代的皇帝那多种多样的爱好不同,清代的皇帝都喜欢看戏。受皇室影响,京城里的百姓也喜欢上了看戏。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乱平定后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康熙皇帝拨付了一千两黄金,在地安门搭设了一座高台,演出《目连救母》等经典戏曲,吸引了许多老百姓来围观。康熙皇帝还亲自登台,向台下抛扔铜钱,那场面相当壮观,时至今日让很多老年人津津乐道。

王氏是二十年前嫁到这张家胡同的,此刻是一手摘着篮子里的菜,一边打量着远处的张裕,听到老头老太太的对话,疑惑道:“我想遍了胡同里所有人也没有符合这样的人啊!”

老头迟疑道:“那就是二十年前出去的?”

“哎呀!”老太婆突然想起了什么,然后大叫了一声,失声道:“你看看,这像不像老张头?”

“哪个老张头?胡同里三个老张头不都一直在吗。再说长的也不像啊!”老头有些迷糊。

‘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gudum。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张家胡同在京城最早并不叫张家胡同,明中期时,胡同迁来一张姓的大户人家,从此胡同改名张家胡同,所以胡同里多有张姓。

老太婆激动道:“我是说,我们年轻时候的胡同老张头。”

老头也想了起来,但还是纳闷道:“那个老张头家,不是绝户了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当年老张头的儿子没有被判死刑?”

“不可能吧,杀人不都是判死刑的吗?”老头也有点不自信的说道。脑海里却想起了一段尘封三十八年的故事。

“邓叔,邓婶。什么杀人案?”王氏有些八卦的想知道胡同里曾经的往事。

老太婆没有理会王氏,而是喃喃道:“看来当年的老张头的儿子飞黄腾达了,真是戏文里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张裕也注意到了远处三人的动静,但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是物是人非了,想认出一个人来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

“张先生,我们要进去看看吗?”麻四看着张裕一直驻足不前问道。

京城之繁华早已让王六跟麻四叹为观止,但长时间陪着张裕站同一个地方也有些腻了。可两人不是傻子,这个地方很可能是张裕先生曾经家的地方。

是进是退?张裕也是抽不难断。不去,自己始终会有一个心结,去了,却又不敢面对。

“不去了!”

“好的。”两人刚回答完,就见张裕迈步走进了胡同。

这叫不去了?两人瞬间明白了张裕的心口不一。

张裕行走的速度并不快,但还是来到了这个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

期间也有人试探着向张裕打招呼,但张裕都恍若未闻。

不得已,有人便问了王六与麻四。

“两位小哥,你们这位爷是哪处发财的啊?”

麻四趾高气扬的介绍道:“咱张先生乃是泰坦尼克号在京城的总掌柜。商号在京城之事由张先生一言而决之。”

“敢问贵号位于京城哪里?”

在京城之中一个商号的位置也决定了一个商号的档次,毕竟京城不比地方,不光要有钱,还得要有关系。否则旗人大爷就会让你们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知道了商号的位置,大体上也能知道了商号的实力。

这次轮到王六得瑟道:“刚在裕丰街买了一整院,隔壁就是湖广商会。”

湖广商会与湖广会馆不同,湖广会馆专门是为举子官员迎来送往的,而湖广商会是湖广商人在京城抱团取暖的地方。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也相互扶持。

而裕丰街上有小半都是各地的商会。每一院的商会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也导致了这条街的繁华。而想要在这里开一家商号简直可以说都是财大气粗的商号。

这也让众人对于张裕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毕竟是一言而决的总掌柜啊。

事实上,张裕为了买那一套院子,整整花了一千两百两黄金,可谓真正意义上的豪掷千金。相当于后世几千万。

张裕站在大门前敲了敲门。

“吱~”破旧不堪的房门不一会儿便打了开来。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看向门外,顿时被这么多人吓了一跳,还好都是一些胡同邻居。但张裕看着就陌生。

“你找谁?”小女孩问道。

“我想进去参观参观可以吗?”

小女孩想了一下,说道:“这个,那个,我家大人不在,等我家大人在的时候你再来吧!”

大人一词,不仅称呼官员,更主要是称呼家中长辈。清代灭亡之后,大人一词更是直接成为了称呼家中长辈意思。

“张小花,这是你家房子的前任主人!”人群中有一人说道。

最终小女孩同意了让张裕往里逛一圈。

与张裕一同进去的还有两个老头。

其中一个老头一边走着一边说道:“你下大狱过了七年后,你父母便相继过世,康熙二十九年你弟弟张瑞为讨生活,把房子卖给了张小花家后,全家搬去了乡下,听说给一大户人家做管事,但至此了无音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