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处安放的段落(1)

(1)上帝不该发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发笑也无法阻止人类思考。

也许真有那么个上帝,知晓世间所有问题,以及所有答案。可是,对人类而言,就算上帝慈悲,告知所有答案,也没有任何意义。人类必须通过思考,答案才有意义。如同幼儿走路,大人就算把所有的步骤技巧都讲给他听,他也必须自己练习,在不断摔跤中学会走路。

如此,上帝凭什么笑?他应该肃然起敬,才是一个好上帝。

(2)关于平衡

每个人都面临纠结和迷失。即便走出迷局,获得一时的清醒,也难免再次陷入。人生就是这样,在一个或多个迷局中,进进出出。

每个人所做的一切,不过都在尽力寻找并保持平衡。

人生总是这样,打破一种平衡,又建立一种平衡。

不能建立平衡的人,要么委屈,要么变态。

可能也许大概是,这世界并无公平,只有平衡。以一个不公平来平衡另一个不公平。就象,你在一个人那里受了伤,却在另一个肩膀那里得到了慰藉;你无情的伤害了一个人,又被另一个人更无情的伤害。

豁达之人,不会纠结于其中的不公平,而看重最终的平衡。

每当想到伤了我的人,立刻便要想起被我伤了的人,平衡了。

可是,这种平衡,常常令我质疑自己的善良。

(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公园的长椅上,女孩挨了男孩一巴掌,掩面而泣;男孩凶巴巴的盯着女孩。女孩喝了口水,潄口吐掉。又喝一口,又潄口吐掉。许是嘴巴里有血?但仍然不肯离开。

为什么不还他一巴掌?我在旁边这样想。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细细去想,真是至理名言。

但这句话,我们往往只在背后说。当面说,相当于在弱者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4)看开

有的人,因看开而放弃了什么;有的人,因看开而抓紧了什么。有的人,从看开中领悟了豁达;有的人,从看开中只见到虚无。

所以,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看开,来开导别人。

年轻人自杀,是因为看不开;老年人自杀,是因为看开了。当然,都是被逼到绝境了,好好的日子谁也不会主动寻死。前者是觉得熬不过去了,后者是不想熬下去了。

(5)梦想与现实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遥远。当然,它不象现实那样,触手可及;但也未必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挂在月亮上。它可能就是从地面到树梢的距离。我们只要搬来梯子,或者找来木棍,甚至用力一跳,就能碰到。

但是在安逸的现实中,我们忽略了最初的梦想。年龄越来越大,梦想被现实掩埋,越埋越深,最后,终于弄丢了。

(6)欣赏

我们欣赏的,往往是两类人:一类是和自己相似的,一个守时的人更容易欣赏另一个守时的人,一个重诺的人也更容易敬重另一个重诺的人。另一类是,具备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拥有自己所羡慕的特长,从而心向往之。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你欣赏的人身上,找到影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