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分田受害者

刘牧之将分粮任务分派下去,便径直去库房取走漳南县的黄册和田册,通过黄册和田册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官府对漳南县的统治。

端详片刻,刘牧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索性将黄册和田册一起带回家查看。

迅速浏览一遍户籍和田册,刘牧之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他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明明不善经营,而家中却小有资产,这在他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事。

直到刘牧之看到自家田册,才明白其中缘故。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家分的田多且质量相对较高,以及免课税,这几个优势加起来只要不懒,怎么都能攒下一笔家产。

首先是刘牧之家的田比较多,按照漳南县田册的描述,刘牧之父亲的时候家里一共分到了140亩田,其中20亩是阿翁传下来的永业田,父亲分到60亩露田以及20亩永业田,阿娘也分到了40亩露田,共计140亩,其中更是有40亩是能传给刘牧之的永业田。

这也是刘牧之没到22岁的法定授田年龄(隋朝男子授田年龄为21岁,大业五年改为22岁),却有属于他的田可以耕种的原因。

其次按田册记载的授田位置,他家的田分布集中,不是零星分布,比较肥沃,适宜耕种,只要耕种技术不是“草盛豆苗稀”那种程度,每年都会有不错的收成。

最后,阿翁和父亲因为有一些军功,所以可以免部分课税。

可是如果刘牧之不造反,他依旧很难活下去,这几条优待能让刘牧之不用担心饿死,然而没有最重要的特权:免服徭役。

假使刘牧之被征发徭役,他就得被迫离开土地,可是农田不会自己长庄稼,没有人耕种很快就会荒芜。

等到刘牧之返回,他会发现已经错过种庄稼的时机,这种情况即使刘牧之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也会饿死,何况是其他无地少地还要课税的农民。

刘牧之还发现:整个漳南县,像他家这样拥有一百亩以上土地的农民极少。多数农民并不能分到足额的土地,并且土地零星分布,不适合耕种。

从黄册上刘牧之又了解到,漳南县人口众多,属于典型人多地少的县,土地矛盾非常尖锐。

刘牧之一举事,很多不在征辽行列的百姓也跟着举事,导致刘牧之基本没花什么力气就拿下漳南城。

黄册和田册影藏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刘牧之越看越入迷,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

“阿郎,睡了吗?”是刘七的声音。

刘牧之停下翻看户籍,随意说道:“还没睡,进来吧!”

“阿郎,你真得要造反?”

“县令杀了,漳南城攻克了,粮食也分了。”刘牧之看着刘七,用开玩笑的语气,云淡风轻地开口,言辞中却透着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你说我还有其他路吗?回不去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刘七,你打算劝我不要造反?”刘牧之反问道。

不待刘七回答,刘牧之继续开口:“人各有志,我也不为难你。明日你多领一点粮,独自逃生去吧。”

“切记,不要返回漳南城,一定要躲到偏僻的乡野,免得被战乱波及。”

刘七朝刘牧之顿首,涕泗横流,“多谢阿郎活命的恩情。”

刘牧之连忙说道:“不用如此,过几天把县里粮草分完,我就会离开漳南,你也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不,我打算随刘郎举事。”

“刘七,你是不是瞧不起吾,把吾当成那种挟恩图报的人。”刘七一条胳膊不方便,刘牧之本就没打算让刘七跟着造反。

“不,我想清楚了,只有造反才有活路。”

刘牧之诧异地看了刘七一眼,刘七这个决定出乎他的意料,之前刘牧之曾给刘七两个选择,一是造反,二是砍断手臂。

刘七当时的选择是断臂,宁愿砍断手臂都不愿意造反的人,怎么现在却主动提出造反,刘牧之十分不理解。

刘七似乎看出刘牧之的疑惑,解释道:“短暂的一生中,我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面对官府,我愈是逃避、愈是退缩,却发现官府愈是逼迫的紧,不给人一丁点活路。”

“所以,阿郎,我不做顺民了,顺民就只会被官府欺诈、迫害,最终被榨干最后一点骨髓。”

刘牧之目瞪口呆,在他的印象中刘七属于那种老实本分的农民,没想到他会说出这么大逆不道的话。

“阿郎,你可知道我家原来是做什么营生?又为何会家破人亡吗?”

刘牧之翻到最近几年新增的户籍部分,恰好看到刘七一家的户籍,“你家原来是流民。”

“说对了,我原来是流民。那为何会家破人亡?”

“不知。”刘牧之如实答到,如果不是刚好看到黄册,发现刘七一家直到大业五年才第一次出现在黄册上,他都不知道刘七一家以前是流民。

“我记得那是几年前,我和父亲还有几个兄弟姐妹靠着帮农户种田为生,日子虽过得清苦,却总是能活下去的,不至于一点希望都看不到。”

“直到前两年……”刘七义愤填膺,更咽说道。

“两年前怎么了?”刘牧之大脑飞快运转,大致猜到了刘七一家的经历,“我明白了,两年前你家被黄册登记在册,入了户籍,再也不是流民,必须得缴税服徭役了。”

“阿郎果真是聪慧,一下子就猜到了。”刘七反问道,“阿郎能否猜到我家为何会被黄册登记?”

“或许是大索貌阅,有人把你家检举了。”刘牧之不确定说道。

“不是,是官府把我一家人骗了。”刘七不忿的说道,“那一天,官府骗父亲说:只要登记在册,就给汝等分田分地,还有宅基地、永业田分。”

“可是,我们登记在册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全是骗子。”

“官府真没给你分地?”

刘牧之更加疑惑了,如果他的记忆没出错,隋朝和唐初都是实行均田制,确实会给百姓分土地,不应该有假啊。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