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这科学当真如此玄妙?”秦始皇心中惊讶于秦正对科学的描述,这一刻他甚至想到了老子所言的“道”!
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道,就是天地自然运行之规则。
秦始皇读过道德经,所以这一点他懂。但是懂什么是道,却无法真正了解道德内容。
可是秦正所言,不就是道的内容吗?
总结万物之本源,探寻自然运行之规矩,岂不就是道?
如果真能做到,那一眼看穿万事万物的本质,好像真的没毛病。
“也可以这么说,科学就是在追求道的过程。”秦正微笑着道。
“就比如刚才草民所做的,让酷暑变寒冬,就是因为草民从科学的角度发现了硝石遇水可以吸收大量的热。于是以水和硝石混合,从而产生了寒冰。”
“当真玄妙!”
这一刻,秦始皇都恨不得化身科学家,去追寻天地万物之至理。
也许是嫌秦始皇不够震惊,也是为了给秦始皇一个投名状,秦正又丢给他知道重磅炸弹!
“不止如此,草民还以科学的知识,培育出亩产六百斤的小麦。此,都是科学之功!”
“你说什么?亩产六百斤?汝,当真否?”这一刻,秦始皇前所未有的严肃。
要知道在大秦,因为关中雨水相对较少,无法种植水稻。所以小麦、小米、大豆等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虽然关中种植小麦已经很多年,但是亩产却只能达到两百多斤,能达到三百斤的都少之又少。
六百斤?
产量翻了一倍还多!
在以粮为根基的古代,粮食就是一切。
为何古代人说无农不稳?就是因为农民生产粮食。只要粮食足够,让老百姓能有口吃的,就不会有人造反。
如果真的能让粮食产量翻一倍,大秦大部分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而且如果粮食增加,不但能让国家税收增加,能养活的人口也会大大增多。
以炎黄多子多福的观念,只要能养活他们就愿意生孩子,这样一来人口将快速增加,国力增强。
不出二十年,别说是百越和匈奴,嬴政敢打到天边去。
只不过,他还有些不敢想象。毕竟小麦种了几千年,从没有听说能亩产六百斤。
“自然不敢欺瞒陛下,草民在此地开垦荒田千亩(隐瞒了大部分),还有附近的百姓(收拢的流民)为都种植了小麦,正好现在也可以收获了。陛下若是不信,可亲自前往一看究竟。”秦正自信的道。
“走!”
二话不说,秦始皇立刻催促着前去。
“陛下,请!”
秦正也没有拒绝,伸手指引着秦始皇,前往自己培育出来的杂交小麦田。
一垄垄,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散发着清香。
“这……麦穗如此硕大,麦粒饱满。陛下,这真乃神物也。”
来到麦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穗穗硕大,修长的麦穗。
激动的王离摘下一只麦穗拿到秦始皇面前,然后用手搓出麦粒。
立刻,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出现在秦始皇面前。
“这……好好,好啊。”
看着眼前饱满的麦粒,再看看麦田里硕大的麦穗,秦始皇喜不自禁。
根本不用称量,秦始皇就知道这小麦的产量,绝对大大超过平常的小麦。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达到亩产六百斤,但是应该也不会差多少。
“神粮,这是神粮啊陛下。若天下都种此神粮,天下将再无饥荒之虞也。”赵高也适时的拍着马屁。
不过,他说的也是半个事实。
因为以秦朝三千万的人口,别说全天下种植,就算是只种植关中和中原,就足以让天下人吃饱饭。
要知道后世亩产千斤的小麦,一个省就能养活六七千万人。
亩产六百斤,关中和中原都种上还养不活三千万人?
哪怕秦朝的赋税因为常年备战,大量的军人要养活而比较高,达到了五成。
也够了!
不过随着粮食的丰收,大秦人口也会爆发性的增长,所以说他只说对了一半。
“先生大才,旷古烁今。朕愿以国师之位待之,望先生助我大秦!”秦始皇长长的出了口气,然后严肃的道。
不为其他,也不说秦正能不能让人长生。仅仅是这亩产六百斤的小麦,就值得他给予一个国师之位。
不过秦正还没有回答,王离和赵高先震惊了。
国师,与帝师还不一样。
帝师乃是皇帝之师或者太子之师,虽然也受人尊敬,但毕竟面对的只是皇帝。
但是国师不一样,国师那可是一国之师。在整个帝国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在他面前都要低一级。
曾经的徐福,就被赐予过这个位置!
这个封赏,太大了!
“陛下……”
“嗯?”
赵高张口欲言,但是秦始皇立刻眼睛一瞪,吓得赵高面无血色,不敢言语。
“国师,还请助我。”秦始皇说着,竟然躬身深深的行了一礼。
这可是秦始皇自亲政以来,唯一的一次。即便是曾经的“仙师”徐福,都不曾有的待遇。
看着秦始皇如此礼遇自己,秦正也是心头顾虑尽去。
“陛下所请,不敢推辞。臣,自当为陛下开万世之基业,立万世之太平。”秦正,也深深的行了一个君臣之礼。
“好好好……朕得爱卿,胜过百万雄兵!”秦始皇脱口而出道。
不过这话……
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呢?
曹孟德,你是不是说过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