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回到京城帝国弃儿

忌讳这种东西,一旦被触犯,容易产生破窗效应。

更何况带头的还是皇帝。

孟津的大小官员视李韬之言如圣旨,像包拯一样拿起筷子品尝了起来。

真把鱼肉吃到肚子里了,他们赫然发现原本看似不可触犯的忌讳,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

鲤鱼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大明国姓还是朱呢。

也不见大明皇帝禁止吃猪。

说来也巧,李韬在吃着鲤鱼的时候,也想起了历史上老朱家对猪的忌讳。

跟这个时代的朱元璋一样,历史上的朱元璋从未禁止吃猪。

只不过不准百姓把猪叫猪,而是叫“彘”、“豕”、“万里哼”等。

搬出《禁猪令》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不过该令仅推行三个月便惹得民怨沸腾,后来被废止。

除此之外,朱厚照还曾修建豹房以供享乐。

李韬在长安修建豹房,就是从他这得到的启发。

而他的豹房和朱厚照的豹房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这次回到长安,他就让世人好好看看曾经被他们诋毁和妄议的豹房,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另外,朱厚照的禁猪令也给了他一些启发。daqu.org 西瓜小说网

他转身对曹正淳道:“待全鱼宴结束,以朕身为‘中原王’的名义发一道圣旨,就说朕为朱(猪)而忧,特为大明颁下《禁猪令》。禁明王和大明百官杀猪,食猪,不然朱氏将为此所累,国祚不保。”

他曾经下旨贬朱元璋为明王。

朱棣登基后,他一直在忙于吞宋,未曾对朱棣有所指示。M..

现在也是时候了。

这《禁猪令》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可视为他以中原王的身份对大明实施管辖。

朱棣断然不会接受。

但肯定能恶心他和大明百官一把。

另外,也能进一步炒作养猪之事。

今后鸣城之猪以高价卖入大明是完全有可能的。

曹正淳邪笑道:“老奴遵旨!陛下随便张张嘴,便足以令那明王和大明百官气得带头去吃带着膻味的猪肉了。”

“不过陛下养的猪又不带膻味,这么一对比,鸣城之猪势必会扬名天下,人尽皆知。”

赵祯听到他们这对话,忽然觉得他以前治国太死板了。

李韬仅这随意一招便能隔空管治大明,恶心大明君臣,还能助鸣城猪扬名。

可谓一石三鸟。

原来在用邪路争霸面前,他视为金科玉律的“仁”和“礼”是这般的死寂如灰,没有半点生机可言。

也许这正是李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整个天下都给搅得七荤八素的原因所在。

想不佩服都不行。

原本还在为大唐之忌讳而紧张的百姓,听到这样的圣旨,恍然意识到如今的大唐早已今非昔比。

已经到了可以随意左右他国大势,以各种由头欺压他国的地步。

这都是这位正在吃鲤的李家天子带来的哇!

如此一看,忌讳算个屁!

关键还是要看皇帝是谁!

他们的胃口瞬间大开,都对食鲤充满了渴望。

李韬再次顺势而为道:“从今以后,吃鲤的忌讳将烟消云散。朕将自掏腰包,在这里连摆三天全鱼宴,孟津的百姓都可前来品尝。”

“除了红烧鲤鱼外,朕还会让厨子做糖醋鲤鱼、香辣鲤鱼、蜜汁烤鱼、鱼肉火锅等等,让你们大饱口福。”

百姓闻言,无不欢呼雀跃:“万岁!万岁!万岁!”

李韬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道:“只不过朕这全鱼宴可不是白吃的。朕接下来会将孟津打造成为鲤鱼之都,你们可都要尽心竭力地养鲤,要让有人的地方都知道孟津鲤鱼,都能吃到孟津鲤鱼,而你们也因鲤鱼而过上好日子。”

“陛下圣明!”

“这哪里是什么昏君?分明是为我们着想的明君!”

“孟津有救了。咱们可不能落在双子湖后面,一定要尽快把鲤鱼给养起来。”

“放心,论及天下鲤鱼,咱们孟津说第二,没地方敢说第一。只不过因为那忌讳,它暂时消沉了而已,今日正式重见天日了!”

……

看到百姓欢欣鼓舞的模样,包拯看向了气定神闲的李韬,一时间也是感慨万千。

他有预感,以他这种看似毫无章法,实则处处为民的治国之法,用不了多久,大唐的国力将超然诸国。

到时饶是秦、汉等强大的帝国以倾国之力联手,举倾国之兵伐唐,恐怕都很难是大唐的对手……

李韬向孟津百姓许下全鱼宴后,也没有闲着,开始亲自为孟津养鲤而进行帝国层面的设计。

他不仅要打破吃鲤的忌讳,还要把孟津鲤鱼打造成为大唐的一张名片,带动洛阳北翼的发展。

七日后。

他将整体设计分拆成任务下达,随后过洛阳,近长安。

李渊带着百官出城百里相迎。

按理说,李韬御驾亲征后,那么多国事需要他处理,他看起来应该疲惫或者苍老了一些才对。

结果他不仅精神矍铄,而且整个人看起来年轻了不少。

李韬见面就打趣:“皇爷爷,你这是‘逆生长’啊,看来‘控肾有方’。”

“臭小子!”

李渊瞪了他一眼道:“你带头吃鲤,吾还没有找你算账呢,你竟然还敢回来就消遣吾!你这都是哪学来的?听着真是稀奇古怪。”

自李韬灭宋的消息传到长安后,他在百官面前便不再自称“朕”,而是改称“吾”了。

并非为了避嫌,或者说彰显自家孙儿在大唐独一无二的地位,而是李韬的表现让他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

李韬也发现这一点,笑了笑道:“皇爷爷,你如此自称,难道是打算朕把老李家给吃没了,你好置身事外?”

“你!”

李渊瞪了他一眼,又难掩想念地一把抱住他,哽咽道:“一年多不见,你小子愈发得英武不凡了,不愧是我李家的真龙天子,越来越有霸主之相了!”

李韬也是抱紧他道:“皇爷爷,这一年多辛苦你了。若非你让孙儿无后顾之忧,孙儿岂能这么顺利地灭清吞宋,并且夺隋六州?”

“还有大魏三州,大明五州!”

李渊如数家珍道:“吾最初是不太喜欢再理政事的,但在你御驾亲征,京城无主后,吾才意识到原来这一切都是你有意为之。”

“你是在让长安乃至整个大唐,都提前适应你不在长安的情况。你之老谋深算,让吾都想拜你为师了。”

“那你现在就拜吧。”

“你说什么?”

“哈哈哈……开个玩笑,朕可不想有个爷爷辈徒弟,咱们回城!”

李韬拉着他一起坐上龙辇。

此时已是隆冬时节。

天寒地冻的。

但百姓的热情仿佛能把一切都给融化了。

他们不停地欢呼着万岁。

李渊捋须而笑道:“现在看来,吾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让你继承大统了。”

李韬摇头道:“朕倒是觉得,你做得最正确的事是放任朕败国。”

“吾那也是没办法……”

“视而不见、撒手不管又何尝不是办法?”

“你非要用这种方式往吾脸上贴金?”

“朕也不想,实在是往事历历在目,事实胜于雄辩。”

“……”

还是那种熟悉的腔调。

一如既往的无可奈何。

不过李渊反而更高兴了。

原因无他。

这证明他没有改变。

那就继续花样百出地败呗,反正到头来败的都是他国,大唐却愈发强盛了!

败出一个盛世帝国!

他仅是想想就觉得这是古往今来最荒诞,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只是想到有个和尚仿佛成为了帝国弃儿。

他连忙道:“陛下,在你御驾亲征后,玄奘屡次上表请求西去求法,吾和内阁未允。你推出《西游记》后,他便一直长跪在宫门前,不言不语,你打算如何处置?”

李韬一本正经道:“要不朕帮他寻找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让他们前去西天取经?”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