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重开政事堂

蔡英、马兴昌、马虎义、太史志高、王俊贤五人,已经可以代表李清军队的最高战力了。当然,这里所说的战力指的是统兵作战的能力,而非个人武艺。

这五人的排兵布阵之道,各具自己的特色。马虎义主攻,蔡英主守,其余三人,攻守兼备。太史志高和马兴昌偏向于中规中矩的传统作战之法,而王俊贤呢,偏向于以奇谋取胜。是而,王克敌和他们比排兵布阵之术,想取胜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有句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现在,王克敌的对面,是五个比较厉害的‘臭皮匠’。按照比例换算的话,大概需要王克敌的排兵布阵的能力在两个诸葛亮之上,方可有一丝取胜的机会。

这世间,单论排兵布阵的能力,能超过一个诸葛亮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在两个诸葛亮之上,这难度...当然,这只是个比喻而已。

片刻之后,第二场比试开始了。

第一个上场和王克敌对战的人,是马兴昌。大约一盏茶的时间过后,马兴昌落败!

众军官听到该结果之后,皆对王克敌投去了好奇的目光。虽说大家在沙盘上演练,和真实的战争相差很多。但是,能在短短的一盏茶的时间之内,便让马兴昌主动认输,王克敌这排兵布阵的能力,绝非庸才。

第二个上场和王克敌对战的人,是蔡英。经过了兖州城的一战,蔡英的防守能力,已经传遍了整个中原地区。‘铜墙铁壁’四个字,已经成为了蔡英的招牌。

半个时辰的时间过后,结果出来了——王克敌,又胜利了。

这时,众军官投向王克敌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好奇之色了。其中,还带着一丝丝的崇拜之意。

能攻下蔡英的‘铜墙铁壁’的人,实力能差到哪去?

第三个上场和王克敌对战的人,正是王俊贤。只过了半盏茶的时间,王俊贤,败!

这个,速度好快!

同时,也证明了一句老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奇谋的作用,真的不大。只有双方势力相差不大的时候,奇谋才会管用。要不然,那就是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第四个上场和王克敌对战的人,是老成稳重的太史志高。

一个时辰之后,太史志高,败!

只见太史志高老脸通红,匆匆地下了点将台。仰天长叹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众军官通过这句话,便充分地认识了王克敌的能力。

毕竟人呢,越老越注重面子。能让老将太史志高放下自己的颜面,主动称赞。王克敌这排兵布阵的能力,举世仅有啊。

第五个上场和王克敌对战的人,是善战的马虎义。

两个时辰之后,以王克敌的险胜而结束。这大概已经是五人中最好的成绩了。

马虎义走下了点将台,对着王克敌说道:“以前,在排兵布阵方面,我不服任何人。现在,我服了。末将马虎义,参加大将军!”

王克敌听后,笑而不语。

现在这个时候,他真的不好说话。说多了,是傲慢。说少了,是轻狂。

不能再说了,都是泪啊!

李清见到该场面之后,微微一笑。对着台下的众军官说道:“诸位莫要着急!刚才比试的复盘,我已经让人整理下来了。片刻之后,大家就可以上台来观赏一二了。到时候,若有不服者,尽可下场试一试。但因时间有限,只限五个名额啊。没想好的人,就别占据这个名额,丢人现眼了。”

半个时辰之后,众军官观赏完毕,皆是一脸崇拜之色,丝毫不提比试之事。

“怪不得是主公的师兄呢,这排兵布阵的能力,怎么感觉比主公都厉害啊。”

“唉,这排兵布阵,无懈可击啊。就凭我们肚子里的这点墨水,估计连半盏茶的时间都撑不住。”

“还比什么比啊,就连蔡将军的‘铜墙铁壁’都挡不住他。我们上去,岂不是要贻笑大方?”

......

待众军官下去之后,李清对着大家说道:“现在,第一场比试和第二场比试都已经结束了。对王克敌将军的能力,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若有,请现在说出来,我会视情况而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若没有,那我就继续往下进行了。”

众军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一副沉默不语的模样。

第一场的武艺比试和第二场的排兵布阵比试,把军中能胜任大将军的人选,基本上都囊括了。

这些人都心悦诚服了。对其他人来说,又不该你事,瞎闹什么?

见众军官无话,片刻之后,李清继续说道:“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来说一说王克敌将军的军功之事。此时,你们很多人的心中,应该都有一个疑问:‘王克敌将军从来都没有为我李清征战过一次,何来的军功?’”

话罢,李清顿了一起下。用手指向了北方,对着众军官说道:“王克敌将军的军功,在那。”

“北方的草原人没有打过来,是谁的功劳?王克敌将军的!”李清继续说道。“我们的和平生活,都是王克敌将军的日夜守卫换来的。是他的负重前行,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你们说,这份功劳大不大?”

“有人可能又会说了。王克敌将军守卫的是中原百姓,又不光是我们。凭什么要占据我们的大将军之位。现在,我就来告诉你们凭什么。”李清一脸激动的说道。

“请四公主!”

不一会儿,身披铠甲,手拿圣旨的武玲珑走了出来。对着众军官说道:“吾乃大顺四公主,武玲珑。我父皇临终之前,曾交给我一道‘遗诏’。现在,请诸位将军接旨。”

众军官看了看李清。然后跟着李清跪了下来。异口同声道:“末将接旨!”

武玲珑一脸庄严的读了起来。

“朕起于微末之间,深知天下百姓之疾苦。

大顺百姓之苦有二,一为世家,二为边关。世家为猛虎,边关为豺狼,皆蚕食我大顺百姓之血肉。

故,朕亡之后,凡心系百姓,能斩灭世家,北抗草原者,方可继承大统。

若否,大顺亡,朕绝不惋惜。

大顺二十二年秋。

武顺。”

圣旨读罢,众军官瞬间就恍然大悟了——非李清想这么做,而是李清,不得不这么做。

想要获得大义,便要接受边关之将。否则,永远得不到大义的支持。没有大义,李清就不能名正言顺的出兵扬州。天下就不能一统,南方的益,荆,扬三州以及青州和徐州,就要处于步思聪的统治之下。这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想看到的结局。

哪个将军不想天下一统?

哪个将军不想站在敌方的城墙之上,宣布自己的胜利?

其实,李清完全可以凭借这道圣旨,让众人强行接受王克敌。

圣旨在此,谁敢说不?

可是呢,李清充分地考虑了众军官的心思。让王克敌展现了一番能力之后,再请出圣旨。

其中的差别,虽然不大,但满满的,全是真心,对属下的真情实意。

于是乎,众军官在王俊贤等人的带领之下,纷纷跪在地上,以示自己的忠心。

“末将愿随主公,征战天下!建立大业!”

“末将愿随主公,征战天下!建立大业!”

“末将愿随主公,征战天下!建立大业!”众人齐声大喊道。

李清听后,激动的无法言语。

这世间最美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付出的真心,没有被辜负。

“诸位请起。愿我等,共创一番伟业。”李清对着众军官说道。

众人告谢,起身。

“下面,是各位封号将军的册封。姚雪松,蒙大憨,雍向晨,秦春风,蔡英、马兴昌、马虎义、太史志高八人,皆为封号将军。其余人等,按照功劳,皆有封赏。若有感觉不公平者,可随时来找我。”李清继续说着这振奋人心的话语。

“谢主公!”众军官齐声道。同时,众人在心中纳闷道:“王俊贤将军为何不是封号将军呢?他的军功,应该也够了吧。”

......

就在众人怀疑之时,翌日,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了。

李清重新开了政事堂!

政事堂成员,全由相国组成,是除了皇帝之外,大顺权利最高的地方。

这一次,李岩,杨权,王俊贤,王克敌,莫元遂,黄天纵六人,皆位列其中。同时,重大事情的决议方式,改为‘少数服从多数,九票胜五’制。李清一人,占据其中的三票。

这样做,极大地维持了李清势力的平衡之路。不会因一人的武断,而葬送了这股势力。是势力成熟的标志!

与此同时,日常的具体事务,由李岩,杨权,王俊贤,莫元遂四人,轮流处理。他们的权利,已经相当于大顺时期的相国了。

王克敌和黄天纵两人,身为大将军,只有军队上的权利。

这样,即利于李清统领军队,掌控军权。同时,又能体现出李清票数上的优势。可谓是一种不错的‘帝王之术’。

同时,在这些年中,李清手下那么表现不错的官员,也纷纷提拔到了高位之上。

比如说,李清曾经的上司,丰州府府治高德才大人。就凭借着劳苦功高,被封为了并州刺史,主管并州的所有事务。同时,马秋生也因为军中的功劳,被封为兖州别驾,在兖州地区,仅次于兖州刺史等...

这一番改革之后,李清得了军心,获了大义。手下众人,皆有升官、封赏。

一时之间,大家皆大欢喜,奋发图强,准备一举出兵,收服天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