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朱瞻基沉吟许久,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朱棣只好进一步解释。
“李白的才情,不只后世之人知道,便是同时期的,也有许多人知道。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不能得到重用。这其一是奸佞作祟,其二是有才情的人,未必就能做好官。”
“人生在世,任你再大本事,也得先有权柄,才有机会施展抱负。”
“另外嘛,你日后若做了皇帝,可得记住,有才华的人,未必能做好官,人品优劣也未必决定能否做好官。遇到有才情的,你自然可以用,但却也得找到适合他的位置,否则便是害人害己。明白了吗?”
朱瞻基自然依旧懵懂,但还是乖巧的点头答应。
……
大清。
纳兰容若坐在马车上,神情中带着几分向往。
“世人皆说李太白是谪仙,虽不知真假,但能闯出这么大的名声,能在文坛留下这么多的诗句,诗仙之名,倒是实至名归。”
“只可惜啊,如今这天下,能写出这么般诗句的人可是不多了,敢写诗词,且如此畅快潇洒的人,更是没有了。”
“假若古人知道如今盛世,却没有了旧时文风、气象,只怕要给古人笑掉大牙。”
他感慨之余,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纳兰容若素有才名,又有不俗的家室,乃是天下人艳羡的对象,可同时,他也是八旗子弟中的异类。
对于弓马骑射,他只是粗通掌握,反而对诗词歌赋十分在行。
他生平最喜写诗作词,兼结交文人墨客,因而对于不能和李白同时代,他自然颇为遗憾。
但更让他遗憾的还是,大清如今四海安定,偏偏文风不振。
……
就在纳兰容若等人感慨之际,画面上,再度出现了一行文字。
“李白沉浮多年,却入仕无门,不过凭借诗词文章,他也已经名满天下。”
“在三十七岁这年,李白来到长安,拜访当时的宰相张说。”
“然而张说之子对其却并不上心,直接将其安排在了玉真公主的别馆当中。”
“玉真公主作为李隆基的胞妹,玉真公主享受着整个大唐最好的生活,然而她却很早就做了女道士。”
“摆脱了皇室束缚,玉真公主相较于其他女性,更加自由,她喜好四处游玩,喜欢结交有才之士。”
“李白对其早有耳闻,颇为欣赏,同时也希望,可以在见到玉真公主后,获得被李隆基看中的机会。”
“经过构思,李白写下了一首后世闻名的《玉真仙人词》。”
几乎同时,李白的诗句出现在了屏幕上。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而不巧的是,就在李白苦苦等候的这段时间,玉真公主的注意力,却并没在李白身上。最终苦侯无果的李白写下《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后,黯然而去。”
……
大唐。
玉真公主看着光幕,一脸错愕。
李白的名号,她是听到过的,但她却从来不知道,李白居然还为自己写了诗。
不过仔细想想,自己这阵子四处云游访友,如今才回自家的宫观,下人忘了通秉也并非没有可能。
正如光幕中描述的一样,玉真公主喜好结交有才之士,自然不愿意错过李白这位鼎鼎有名的才子。
只是当她从婢女口中问出,近来的确有人在别馆借宿,匆匆赶去别馆,打算见李白一面时。
别馆的管事却向其告知,李白因苦侯无果,昨天已经自己从别馆离开,似乎是打算离开长安。
“如此才子,如若不能相见,实在是我的损失。只是如今木已成舟,便是追上了他,似乎也没什么用处。”
感慨了一句后,玉真公主并没强求和李白的缘分,而将这个名字默默埋在了心里。
……
大宋。
苏轼将一块肉送到口中,目光看向光幕。
片刻后,苏轼感慨道:“这或许就是他的命吧。才华、名声,乃至容貌,他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可唯独入仕无门。”
一旁一个和尚却是笑着反驳。
“人身皆苦,万事难求。李太白虽有才情,可执念过重,他自己束缚了自己,又能怪谁?”
和尚乃是有名的佛印大师,和苏轼乃是损友,平日里时常斗嘴。
只是这次,苏轼却并没有反驳佛印,反倒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他轻叹一声,道:“这便是所谓的求不得,只是诗仙若是能想明白,他也就不是诗仙了。”
佛印笑道:“其实比起杜甫等人,李白的一生,倒是算好咯。只可惜他眼中的功名,遮蔽了他的幸运。否则他又怎会有后来的那般经历?”
佛印话里所指,自然是李白卷进了谋反之中,还被流放。
苏轼苦笑摇头,轻声说道:“这次可就是大师着相了。大丈夫生于世间,总该有所作为。李太白此生曲折,便是在追求自己的作为,所谓困苦,说不得也只是旁人觉得。”
佛印一怔,随后放声大笑,将目光重新转回光幕。
……
大唐。
一座老宅的院落中,才辞官回来的王维,昂首望天,目光中带着几分惋惜。
李白的事,他也或多或少听到过。
两人曾经也算同朝为官,又皆有才名,称得上一时瑜亮。
甚至昔日两人更是,曾在孟浩然等人的酒宴上相遇。
只可惜,李白放浪形骸,而他却是恪守礼数。
虽说年龄相同,但其他地方却又有太多不同。
这导致了两人虽说相互钦佩,但同时,又都和对方无法相处。
此刻看到光幕上的李白事迹,王维沉默良久,最后只是幽幽一叹。
“太白终究是自误啊!假使当年便一直留在长安,等待玉真公主,说不得,他也能多些机会。”
自顾自的嘟囔完,王维又摇了摇头,自己将这个可能否定了。
他和李白不算熟悉,但身为朝臣,他却知道,当年赐金放还,背后根由乃是李白心高气傲。
这是一个人的本性,又怎么能是说改就改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