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太子登基(下)

这样一来。无疑等于是向全天下的人宣示,他立了一个傀儡皇帝,自己打算篡位。这突然的变故,让韩破军有些恼怒。他一时也猜不出。这究竟是萧皇后为了保住杨杲的性命,而主动表态示好,还是萧后明知而故意为之。

心中转了几圈,总觉得以萧后这样的女子又岂会不知道这些,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萧皇后的故意而为之了。也许是对他逼迫操纵他们母子命运的不满。但不论如何。这件事情已经让韩成十分不满。按他的意思,他立杨杲为天子,也是要在其它人之前,先把天子立了出来,如此也能对他收服河北的兵马,及河北各地的地方官及大族士家有一些帮助。

毕竟立了杨杲为帝,那他打的旗号依然是尊隋。如此一来,也能更好的收拢河北的军心民心。在局势未明朗前,他原本是不会做这些什么加九锡一类的事情的。除了引起一些人的反弹,根本不会有半点作用。

登基大典还在继续,一道道的仪式,繁复无比。在大封了韩破军之后,杨杲后面总算没再出什么差错,一切都是按照先前教的来做。按韩破军早先的授意,杨杲在尊杨广为太上皇之后,又尊萧后为皇太后。其余如哥哥辽王杨暕也加封为齐王,还有杨昭的几个儿子,他也都一一加封。就连几个叔叔的儿子,也一一加封。

加封了皇室之后,又将大隋的那些世家门阀中的权臣们一一加封。王世充被加封为楚王、尚书右仆射、长安留守。李渊被加封为唐王,尚书左仆射、江都留守。宇文化及被加封为许王,太原留守。卫文升加封为秦国公,洛阳留守。裴仁基加封为吴国公,丹阳太守。杨义臣加封为河间王,荥阳太守那宣旨官捧着整整一大盒的诏书念了大半天,才将新皇帝的加封诏书念完。

韩成十分大方,将整个隋朝如今最有势力的那些大臣全都加封了一个遍。特别是那些握有军权的大臣,不过这诏书中虽然大加封赏,却也不是那么简单。韩成对李渊等人不但升官,且直接封王。但是却又给他们调派了新的官职,基本上新官职都不是他们以前的大本营。

如李渊封唐王,他经营许久的大本营是河东是太原,可韩成却让皇帝任命他为江都留守。如今的江都,谁都知道,那里早被韩朝大军三面包围,陷入困境。而本江淮出身的王世充,封了楚王之后,却又被封为长安留守。长安可是关陇世家的老巢,江淮出身的王世充入关内,去了却是抢占卫文升和宇文化及的地盘。

其余各大臣也都差不多,丹阳郡如今改成了韩朝的建康郡,韩破军让他去做丹阳太守,这岂不是让他以一人之力,独自面对江南数十万大军。就算他有十万河北军,也不可能对付得了韩朝。这样的一通加封,明摆着就是不怀好意。

如对李阀和裴阀,对他们的加封都是调去江南,如今那里都是江南会的领土,又怎么去的了。而对王世充、宇文化及等人来说,这封赏却是十分的好,不但封王加官。而且还将太原、长安、洛阳这些好地方都给了他们。他们倒是愿意接受。

不过如此一来,却是等于抢夺了其它人的地盘,各方必然矛盾重重。韩成倒也没有想过靠这么点伎俩就取得什么效果,他这不过是搅浑水罢了。反正封王也罢,加官也罢,这些不过是张口就来,又不要本钱的买卖,开的全是空头支票。自己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如果真的能挑拨了各方势力的关系自然是好,就算不成功也没什么。

如果真有人贪图那些王位官职,接受了杨杲的旨意,那就等于是变相承认了这北京的朝廷。拿一些空头封赏,如果能换来承认,将来以这大义名份,却也不会吃亏的。加封了隋朝那些文武大臣之后,杨杲也开始对辽东军进行封赏。这个封赏却是真心实意的,获封者全是辽东军文武,韩成也是相当不客气。他早就拟好了一张大名单。基本上也就按着三省六部制度拟的名单。

按着那些职位名单,韩成一个个的将辽东文武安排到了那些位置之上。虽然今天登基的是杨杲,但是这朝廷的官员却须是自己的。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只要把皇帝一换。年号一换,不就又是一个新朝代了。所以韩成对于这份名单十分认真,与辽东的文武大臣们商议许久,按照如今辽东小朝廷的职责官职分布,将人员全都转入了北京朝廷之中。

对于三省六部,他只做了些许小调整。虽然之前封赏了不少的朝廷职位给李渊等人。不过韩成却不管这些。就算封赏了他们,韩成依然将那个位置再一次封赏给辽东文武。封赏过了辽东文武后,韩破军倒也没有忘记河北的这些官员。军队投降之后,各部队打乱拆散,重新混编入辽东军各支兵马之中。校尉以上军官全都调出了军队,一部份转入讲武堂学习进修,一部份转而成为文职官员。甚至不少直接待职。

而那些河北各郡的地方官,反而要比较受韩破军的欢迎。各郡县的地方官,除少量无能无才者被清除,大多数官员都是进行降级对调其它地方。而比较有才能者,则会提拨重用。杨杲坐在龙椅之上,手中握着那枚金镶玉传国玉玺,将内侍捧到自己面前的一道道诏书加盖玉玺。这玉玺,正是自秦时一直流传到大隋的传国玉玺。作为代代相承的皇帝玉玺,这玉玺也和那龙椅一样,代表着皇帝的信用,也是王朝正统的象征。

韩成当初见到这玉玺的时候都是十分惊讶,他都没有想到,张锦将萧后与太子,公主劫回来,居然会带着将玉玺也带回来了。雁门之围时,城中朝不保夕,特别是那日突厥人都抢下了西城门,皇帝也上了城头。萧后担心玉玺有失,就将玉玺亲自带在身边,哪料到,最后却被张锦阴差阳错的带到了辽东。

萧后知道韩破军的意思,知道他最终还是要篡隋自立。为了儿子的性命着想,萧后虽然将玉玺隐藏的很好,可却也不敢一直藏着。最后当韩破军将广陵公主送去与她相逢时,她也把这传国玉玺交给了他。

能意外得到这传国玉玺,韩成自然是十分高兴。不说有了这传国玉玺,杨杲登基即位更显得正统,就是他将来得天下称帝,这玉玺也是十分需要的。历史上,玉玺几得几失。隋末时,玉玺也是由萧后藏在身上,最后让她一直带到了突厥草原。也正因为此,李唐得了天下之下,一直没有传国玉玺。这让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十分遗憾,幸好后来唐朝和突厥大战,李世民大败突厥,接回了萧皇后。

回到中原后,萧后也就将玉玺带回献给了李世民,从此后李唐才有了传国玉玺。王朝一统之时,有没有玉玺倒是并不太重要。可是在隋朝末年之时,对于混乱的天下来说,这玉玺却是十分重要。有了太子杨杲,有了传国玉玺,北京朝廷的正统性就大大提升。而有了正统性,虽然不能命令李渊、王世充等人听令。

但是对于韩成来说,在接下来面对那些新投降的河北军,以及那些占领地的河北地方官府百姓,甚至士族大家,都是十分重要。甚至看着这玉玺,看着一身冕服的杨杲,韩成已经打算,让这小皇帝直接传诏河北各郡,让他们马上归入北京朝廷。

他就不相信,如今杨广远在河东昏迷不醒,江南半壁江山已失,面对着北方大军压境的辽东大军。在如今有了杨杲这新皇帝,有了这盖有传国玉玺的诏书,他们这些河北地方官,难道还会看不明形势?现在北京朝廷给他们一个机会,相信这些人知道该如何选择。

而且韩成也没有期待河北那九郡望风归降,哪怕是有一小部份人心动,那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一日,韩成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在一系列的仪式中,骄傲、惶恐,惊慌,恐惧各种情感轮番袭击着他。虽然他指挥过千军万马,虽然他也曾经想像过有一日这般站在朝堂上,但这一日,仍然非同寻常;这一日,仍然如梦幻般美妙。

虽然今日的登基大典并不是他的,这是杨杲的登基即位大典。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大典是他韩成的。至今日起,这北京朝廷,将以他的意志为主宰。今日朝堂大殿之上,那些跟着自己的辽东军部下们,也都是展露出了欢乐的笑容。他当然明白大家的心态,以往虽然大家跟着他,但心中总是还有些忐忑,毕竟怎么说也只是一反军。

但是如今不同了,他们挥师中原,进军河北。虽然今日大典,表面上是扶持了隋太子杨杲称帝,但谁都明白,这个朝廷是韩大帅的。当年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大隋还不都是如今天这般而来,用不了多久,都已经加九锡的韩王,就将成为皇帝。

韩成虽然还有些怪萧后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故意搞出加九锡、封大丞相这般的举动,让他一手安排的计划有了些意外。但是看着那些仿佛吃了定心丸一般的辽东军文武,甚至是那些新归降的河北文武也是一脸轻松的样子,心中也是明白,这事说来有利有弊。虽然会对他接下来的布局会有些影响,但却也让跟着自己的人心中安稳了许多,想想最后也就将此事放在了心中。

虽然皇帝之位暂时让给了杨杲来做,不过韩成却也没有客气,他也没有再居住在宫外,而是直接住进了临朔宫。不但他住了进去,他的女人倒也全都住了进去。就在这登基前的这半个月里,契丹族的公主耶律阿丽娜平安产下一女,跟着鞑靼族的公主玉兰没几天,也平安生下一女。说来也奇怪,到如今,韩成有三个儿女。但除了那少数人知道的与新罗公主生下的一子外,其它的两个居然接连生下女儿。

辽东文武实际上对于韩破军的妾侍生产比较在意,毕竟除了那个没有名份,也不能见光的新罗王太孙是他的长子,这三个妾侍所出,都将是他的长子长女。特别是长孙无忌与高士廉两人,更是心中担忧不已,虽然韩破军早说过,会娶长孙为正妻。

但是韩破军毕竟不是普通人,走到这一步,只要不出意外,将来都是要称帝的。历朝历代的太子之争都是十分的厉害,如果让那三个小妾先生下了儿子,万一其中有特别聪明的,那将来无疑会对无垢的地位有很大的影响。还好在大半个月的紧张之中,终于迎来了一个个的好消息。接连两人都是生了女儿,这让长孙无忌和高士廉都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不过也正因为一边要忙着安排杨杲的即位大典,一边要忙着照看三个要生产的妾侍。他与长孙无垢的大婚也不得不向后推迟,虽然两个妾侍完全是政治利益联合才娶的,但韩破军是现代人穿越。哪怕平时聚少离多,在一起也少有交流,但总算对他们也还是有情义,他不能在他们生产的时候,自己却一边去大婚。

两人生下的都是女儿,心中也是无比叹息,毕竟如果生下儿子,将来还有很多机会母凭子贵。不过韩破军到是不怎么在意,对他们也是极尽温柔,充分的尽着丈夫的责任。实际上,韩成也高兴他们生的是女儿,以二人外族的身份,生个女儿反而是好事。如果他们生的是儿子,将来反而会不免卷入那些争斗之中去。

虽然以前就知道金德意帮自己生了一个儿子,但终究是从没有见过。这些天他天天要去看看自己的女儿,看着那团小小的生命,一下子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以往出死入死,沙场征战,虽然是拿着命拼搏,却从没有这般感觉。等到今日即位大典一结束,感受到北京城中无数人那复杂的目光,韩破军的目光也深沉了许多。

直到走回寝殿,直到看到正在那里等候着他的长孙无垢,他才终于挥散了不少沉重的感觉。“殿下!”长孙对他行礼,长孙行的是对亲王的礼仪。韩破军低头看自己,身上仍然穿着冕服。他已经是亲王,且又刚加了九锡,九锡之中有一样是衣服,就是只比天子冕服少了日月星辰十二章,及平天冠上少了几道琉珠。但是这套冕服穿上,无论到朝堂到寝殿,却让人觉得韩破军比杨杲更像是皇帝。

“无垢,快帮我换下朝服。”韩破军笑着道,虽然还没有大婚,但实际上不过是缺了一次隆重的礼仪罢了。“殿下要自称孤。”长孙道。“唔。”韩成笑了笑,“称孤道寡还真不是我所喜欢的,叫什么也都一样,更何况现在又是在这里。”“不急!”长孙笑道,“妾身来帮殿下换衣服,这般庄重是比较累!”

“是啊,我还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大丞相,胸中没有半点计划。”“不怕啊殿下,你有过人的智慧,有学习的勤奋。慢慢就会成竹在胸。大丞相又岂能难的到殿下,用不了多久,将来殿下还是要登基即位的。”“嗯。”韩成倒也没什么顾忌,反正被萧后今天这么一弄,他立杨杲为傀儡皇帝的事情,也算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他也不是那些想着要掩饰的人,被长孙这般说他也无所谓。既然做了,就不怕别人去说,更何况还是这私下的场合。“这人君比常胜将军要难做啊。”韩破军在长孙的服侍下换上了便服,顿觉轻松许多。“世间事各不同,又事事相通。殿下往日能做好将军,从今往后亦能做好皇帝。”“长孙说的是。一定要做好的,不然不争这位子来坐。今日在朝堂,幕后操弄着杨杲下令大赦天下。呵,比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还要好。”

“号令天下跟号令三军有别啊,殿下。”长孙道。她笑了,因为突然觉得面前的韩破军实在没有那种天子威严的感觉,反倒像个孩子,是那么的亲切与平和。她虽然与这个男子接触的时间不多,往日也是听到的传闻比亲眼所见更多。

以往印象之中,这个男子就仿佛是天生的王者,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甚至成熟俊雅,仿佛那炽热的太阳。从见上他起,她就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住了,可是却从没有想过,这个乱世**的男子,还会有这么不为人知的亲切一面。心中不由的暗自欣慰,为自己所得良人而高兴。

“长孙缘何而笑?对了,如今大典已经完成。我们也该要完全大婚了,大婚后你就是韩王妃。”“千头万绪,一件一件来!”长孙克制着心中的激动道。对于这个温柔敦厚且十分贤淑的女子,韩成自然也是礼敬有加。

长孙出身高贵,祖上也是皇族,就算到了父辈,那也是大隋早年十分有威望的大将军。而且长孙的兄弟长孙无垢虽然论能力不及房玄龄与杜如晦,但是如果两家联姻,却是一个更值得相信的心腹。再加上长孙的舅舅还是高士廉,高家乃是高门世家,高士廉也是一位十分出色且大贤的文臣。

四顾身边的女人,金德意、阿丽娜、玉兰,这三人虽然都为他生下孩子。但他们终究都是外族出身,永远也不可能会让自己的那些部下同意尊为正妻。而广陵公主、张出尘一个是隋朝公主,一个是出身低下的歌妓,也终是成不了正妻。

选来选去,出身既好,还让自己喜欢,且又能让部下接受,更兼还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也就只有长孙无垢最合适。虽然论感情,自己对长孙的感情还比不上广陵,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韩成对长孙的贤淑更有体会。

皇后与后族对于将来要开创皇朝的韩破军来说,意义也十分重大,人选也必须得是经过慎重考虑。选来选去,对于长孙无垢及她身后的长孙家与高家,韩破军也是相当满意。八月十八,韩破军与长孙无垢在北京大婚,婚后立即封长孙无垢为韩王妃。担心了许久的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终于是松了一口气,而辽东军的老部下们,也对这主母十分满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