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家 等房子修缮好了,有地方住,才……

农村的道路,现在虽然还没硬化到户,但村与村之间都通了水泥路。佳慧骑着电动小三轮,小心翼翼过了桥,上了主路,这才加速狂奔,十来分钟就到了香菇基地那扇破旧的大门前。她停下车,顺着门缝往里面看了两眼,眼看着快到五月,荒地上的草蔓越发葳蕤,都牵连成片了。

厂房里没什么好看的,要到七月份才开始进原料装袋,准备种香菇。在此之前,他们要尽快把院子里的荒草拔了,不然等到秋天结了籽,明年的杂草就会越发厚实。

佳慧看了几眼,就又上了车,拐进旁边水泥路。开过漫水桥,就看到了熟悉的大樟树。

她心里抑制不住地激动,停下车,站在猪圈旁看了许久。这里暂时还很荒芜,但很快就不会了。她会把它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

她仿佛看到半山的平台上,孩子玩耍的身影;仿佛看到大樟树下,老人们对坐着聊天;仿佛看到脚下的土地释放出肥力,滋养着蔬菜和花朵。

当然现在还太乱了。要等房子修缮好了,有地方住,才能把奶奶和外婆都接过来。佳慧一想到这点,恨不得现在就动手。

猪圈肯定是要拆的,拆下来的石头正好可以在路边建一堵围墙,旁边还要盖一个大大的车库,停放汽车和各种小型农机具,尤其是电动小三轮,这东西既能拖货,也能拉人,还不耗油,堪称农村公路之王,她以后肯定是要买的。

从猪圈到半坡下的这块地,将来会开辟出来种各种菜。虽然南边就有小溪,但靠北边的菜地浇水没那么方便。佳慧决定,到时候干脆就从溪里引一条小渠进来,在菜地里绕个U字形再出去。

她默默想了好一阵,才转身从车厢里拿出镰刀,开始弯腰割草。从猪圈旁割出一条路,通往半坡上的晒谷坪。等上了晒谷坪,她抬头打量面前的房屋,发现它也没那么阴森了。胡春平说得不错,虽然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只要下力气维修一番,住在这里无疑会很舒服。

老房子就是这样,没有人住,时间长了就会漏雨,墙皮受了潮也会长霉脱落。粉刷装修前,先要找人把楼房的屋顶好好修一修。

胡春平早就托人把钥匙放在大姑这里了,佳慧带了过来,挨个试了试,打开堂屋门进了房子里面。屋里蒙着一层厚厚的灰,零乱放着些没人要的古旧家俱。

这幢房屋坐东朝西,背靠着山,面前是坡。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的那种样式,一进门是宽敞的堂屋,兼做客厅和餐厅。南面两个房间,北面是一大一小两个房间,被楼梯隔开。屋里并没有卫生间。

楼上的格局一模一样,只是堂屋门外多了一溜长长的走廊,或者说阳台。

佳慧站在阳台上朝外望,就见房子南面是道缓坡,坡下小溪潺潺,屋后青山隐隐。她又来到阳台另一边,透过北面的树林,依稀可以看到房舍的屋顶,——原来这里看着虽偏僻,但隔着十几米远的地方,还住着另外的人家。

她站了一会儿,便朝楼下走,心里计划着房子要怎么装。改动结构是不可能的了,没有那么多钱,但饶是再费心费力,也必须要改出两个卫生间来。

然后还要再重新布线、布水管、粉刷墙面。纵然只是这样简单的维修,恐怕就得十几万块钱。

更何况还有厨房。厨房这里才是改造的重点。

出了堂屋门,北侧有两间相边的瓦屋,靠楼这边是一间小小贮藏室,方便放粮食或杂物,外面一间便是厨房了。佳慧也没进屋,隔着窗户朝厨房里望。里头垒着土灶台,靠墙放着一个古旧的碗橱。因为墙面满是烟尘、水渍和霉斑,窗户又小,看着尤其阴森。

看来这厨房的改造工程也不小,窗户这么小,肯定要改大,屋顶也要拆了重新盖啊……

佳慧叹了口气,生平再一次希望自己能发个几百万的横财。幸好农村发展这么多年,哪怕是这么偏僻的地方也都通了水电通了路,否则,佳慧真不敢想象,要把这里伺弄得能够住人要花多少钱。

想到水电,佳慧忽然一惊,对了,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装修之前,她还要先设计好厕所和厨房的污水系统。

农村的污水和垃圾,在这年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实行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但佳慧知道,过不了几年,各地就会兴起“厕所革命”,——这还是她后来做电视台的外包节目时了解到的信息。所谓厕所革命,就是改造农村的旱厕、猪圈和污水处理系统。

在这之前,农村人是不存在污水处理的。厨余的汤汤水水要留着喂猪,动物和人的粪便也是宝贵资源,要留着堆肥。佳慧小时候就听外婆讲过,勤快的农村人出门都会带筐,见到路边有牛粪要赶紧拾进筐带回家的。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化肥的普遍使用,粪便和污水越来越没用处了,反而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污染。就像姑姑住的石桥南村,从路边看着绿意葱茏,又靠山面水,风景很美,进了村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村口栓着牛,家家户户还养着猪,却没有完善的下水道,逢上连阴雨,地势低的地方便积起污水,蚊蝇团团飞舞,非常招人厌烦。

眼前这房子连室内卫生间都没有,估计也不可能有什么下水系统,顶多在房屋两侧挖了两道排水的阴沟,污水雨水顺着沟流到坡下,再顺地势排到溪水里去。这也是农村房屋为什么都要往高处建的原因。

好在佳慧在上辈子的采访中,了解过不少农村改造厕所的经验。当下她便四处查看,心里计划着在哪里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厨房的背后是一片林地,生长着高高低低的树木,佳慧砍倒了紧靠墙边的一片灌木,看过之后,决定要在房屋北面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

她记得有一种三格化粪池在后来运用得十分广泛,便决定回去好好收集资料,到时再到这里规划施工。

虽然已经快到五月,林子里站得久了,依旧有些森冷。山林深处还传来噪鹃呜呜的怪叫,佳慧算是胆大的,这时候竟也有点毛骨悚然。恰在这时,裤兜里的手机忽然铃声大作,她忙一边朝外走,一边接了电话。

“妈妈,你在哪儿呀?”手机里传来七宝带着哭腔的声音。

佳慧赶紧安慰她,“我在咱们新家里呢,马上回去,别哭啊,你跟姑婆玩一会儿我就到了。”

“你快回来!”七宝更委屈了,抽泣着喊:“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佳慧哄了好一会儿,七宝才收了哭声。她挂了电话,忙忙往坡下走,顺着自己割出来的小路来到三轮车边,骑上车就风驰电掣往大姑家赶。——也不知道孩子在家哭成什么样儿了。

车子很快过了香菇基地,前面是一段缓缓的下坡路。拐过一个弯,路边出现一个背着柴禾的身影,正在寂静的山林旁慢慢往前走。

从后面只看得到一大捆柴禾,等佳慧开到前面时,才发现背柴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

她虽然急着回去,却也依稀记得这老人是姑姑村里的,上辈子老人过九十大寿时,她还去人家家里吃过饭。于是佳慧靠边停了车,招呼道:“婆婆,是去桥南村吗?我带您一程。”

老人个子十分瘦小,牙都掉光了,笑起来嘴瘪得厉害,——很多农村老人见了陌生人,都会有这种客气得近乎卑微的笑容,立刻让佳慧想起自己的外婆来。

“您是谁家大姑?”老人迟疑着问。

佳慧帮她把柴禾搬到车厢里,大声说:“我是冯小河家的!冯宝娟是我姑!”

“哦,小河呀,”老人显然也知道这位本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她在佳慧搀扶下,一边颤巍巍地往车厢里爬,一边道:“难为我的大姑了!老婆子眼晴花,耳朵也聋,认不得人了!”

等她坐进车厢,抓好前方扶手,佳慧便又上了路。她边开车边跟老人大声聊天,问:“婆婆,您多大年纪了?”

老人耳朵不好,佳慧重复了几遍她才听清,忙伸出三根手指说:“今年足八十三了。”

“这么大年纪,怎么一个人跑这么远砍柴?”

老人叹气:“姑哎,八十岁的老人砍黄蒿,一日不死要柴烧。我只恨自己不早点死哟……”

在农村这是经常能听到的抱怨。即使是上辈子的后来,农村老人太过长寿也绝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没有退休工资和养老金,他们的晚年生活全看儿女是否孝顺。哪怕是年老体衰,很多人也要一直劳作到不能动为止。临死前若能无病无灾,就属于上辈子积了大德。

佳慧安慰了老人几句,便看到远处石桥边站着两个人,一高一矮,正是姑姑和七宝。她在两人身边停了车,姑姑忙抱起七宝,说:“一睡醒就哭着找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看!妈妈这不就回来了?

“妈妈!”七宝哭得鼻尖都红了,一看到佳慧,就委屈巴巴地朝她伸出两只短胳膊。

佳慧忙下了车,接过孩子,七宝把头拱进她肩窝里就不动了。那边大姑也跟老人打起了招呼,“宋三婆,去砍了柴的?”

“哎!”车厢里的老人撑着想下来,被大姑劝住了,“您坐着别动,我把您送到家门口再下!”

宋三婆感激地连声道谢,大姑便上了车朝村里开去了。佳慧也抱着孩子慢慢往回走,边走边问:“什么时候醒的啊?”

七宝不作声,只偶尔抽噎一下,过了一会儿又伸出手把佳慧的脖子紧紧搂住了。佳慧亲了亲她的头顶,哄她道:“妈妈刚才去咱们的新房子里看过了,下次七宝要不要一起去?”

七宝毛燥燥的头顶在她肩上微动了动,这是表示同意了。

“还有七宝的茉莉哦,要不要也栽到新家那边去?”

“要的。”七宝这才抬起头,一双大眼睛水汪汪地映出佳慧的脸。

佳慧提醒她:“那我们回去就给茉莉浇水,可别让它枯死了!”

七宝顿时急切起来,说:“回去浇水!”

佳慧见她又有精神了,才亲亲小脸,说:“下次在姑姑家睡醒了不要哭,耐心等一会儿,妈妈就回来了,好不好?”

七宝眼圈又红了,搂着她说:“妈妈不走。”

“我当然不走,”佳慧安慰她,“咱们新家就在这里,我走哪儿去?我天天陪着七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