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玉米成熟,记者到来【求鲜花,求月票】

村名们对活着的枣树很是期待,希望明年能够再靠着这些果园大大的赚上一比。

而更具孙少康的计算,自己这个果园的果子要是都顺利的售卖成功的话那么双水村将成功进账百万。

而到时候村名们人均100元不在话下。

这样的钱全是额外的分配,村名们还有种田所得。

说道收获,这段时间的忙活村子里面玉米已经成熟,村名们每天都会去田地里面看,心头一直数着自己家的包谷有多少,田地里面的杂草在还没有成长出来的时候就被清除。

开玩笑,农民们都知道在玉米成熟的时候需要养分,而这些杂草就是阻碍玉米生长的障碍。

玉米的生长情况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聊天对比的话题,这段时间的忙碌,大家都开始期盼自己家的玉米能有多少的收成。

双水村,孙少康的家里面,孙少康问着玉米的香味忍不住的吞咽了口水,这灵水浇灌出来的玉米就是不一样。

这个时候的玉米没有后世的那种各种药水,但是却有精心培育出玉米的那种香甜,不是比那些更加的香甜。

“哥,这玉米也太香了!”

“就是,而且这玉米也太大了!”

暑假期间,孙少平已经回来了。

他不在家里面,没有见过这玉米是怎么从小到大,突然有一个30多厘米长,成人手臂粗细的玉米给他的感觉就是这个玉米是整个田地里面的王。

孙玉厚抽着烟可惜道:“就这么吃了可惜了,这要是揉成玉米面能吃好几顿呢!”

孙少安也是盯着玉米点了点头。

“我是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玉米!”

“我也没有!”

田润叶和贺秀莲两个人也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孙少康听着笑着道:“咱们田里面的玉米长成啥样你们都清除!”

“现在咱们田里面的玉米交公粮那是妥妥的没问题!”

“在分田的时候就说好了,交了公粮后多余的就是公社和自己的!”

“咱们这吃的就是自己的那一部分嘛!”

一家人听着孙少康的话立马哈哈哈的笑了起来。

孙少康回来的这段时间家里面的日子是更加的好了。

而村子里面的人也是将在这第一次收获后彻底改变温饱的问题。

曾经在分田的时候孙少康估计的是将268的收成变成862斤,但是现在按照孙少康的计算,别说是862斤了,就是862公斤都有,而这些大部分将分到村名的手里面。

想象268斤的时候上交国家多少公粮,现在还是多少公粮,但是总体收成却扩大了10倍。

不过孙少康是这样想的,但是自己这里等粮食收成将成为一个热点。

这不,孙少康还没有吃到玉米的时候就被富贵叫了出去。

外面徐志功,田福军,冯世高还有好几个记者在外面等着。

孙少康出来立马被一个闪光闪了一下眼睛,当看到是一个记者在拍自己的时候也没有说什么,可能是自己还不习惯吧。

“少康啊,听说你们村子大丰收了?”

田福军现在很是激动,之前在孙少康分田的时候他就是支持的,经过了小半年,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虽然现在来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无论是县城还是省城,更是在中央都有人在关注着孙少康。

他们这些人都知道孙少康实行的政策,之前没有打压孙少康也是想着实验一下,毕竟对于全国而言,一个村子的改变无伤大雅,要是实验失败,在扶正就是,要是成功了,那么对整个全国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是啊,你们来的正好,家里面蒸着玉米,你们正好尝尝我们农民果实!”

旁边的记者听着孙少康的话立马插嘴道:“孙村长,你说你们吃的是田地里面的庄稼!”

“这田地里面的庄稼都是公社的,是国家的,你身为村长却私自吃国家的公粮,你这是薅社会主义羊毛!”

孙少康看着问话的人是一个年轻的女孩,身为一个记者询问苛刻的问题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上来就给人按时一个罪名就不对了。

不过身为现代人的孙少康还不怕这样的刁难。

“这位同志,在询问问题之前,你要明白你所处的是什么样的背景下!”

“我们村子是分田到组的一个公社形式,在丰收的情况下,我的公粮是足够的,而多余的部分将是我们村名自己的口粮,而现在我们吃的粮食只是我们自己的而已!”

“请问吃自己家的粮食,怎么就薅羊毛了?”

女记者被说的哑口无言,但是还是说道:“你们分田就是错误的!”

“你们这是zb主义复辟,是会社的破坏者!”

孙少康听着笑着道:“一个国家的新式不是商业决定的。”

“公社形式只是国家探索道路上面的一个办法,一个道路,但是这样的道路的最初目的国民安居乐业。”

“但是在这样的新式下全国农民都吃不饱饭,请问这样的情况对吗?”

记者听着立马反驳道:“你骗人,你们不是丰收了嘛?”

“怎么会吃不饱饭?”

“再说,全国那么多地方都亩产万斤,怎么可能吃不饱?”

孙少康听着笑了笑道:“既然你能当上记者应该懂点知识!”

“那么稍微有点思想的人都知道,亩产万斤是什么样的情况?”

“玉米,水稻就那么大,重量就那么多,既然总重量是万斤,一颗的玉米粒的重量是固定的,那么变数就是玉米粒的数量!”

“按照玉米生长的环境,玉米之间需要距离,所以一亩地上面能种植3500-4000颗玉米!”

“就算是4000颗,就算是每一颗玉米杆子上面至少要结2个包谷以上,而且每一个包谷起码要在一斤左右!”

“不知道这位记者女同志,你去农民的田地里面看过吗?”

“这玉米杆子种下去都能存活吗?”

“这成活的杆子都能结包谷吗?”

“这结不的包谷有一斤种吗?”

女记者被问的瞬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