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封神蝗虫名曰 蝗神

“没想到蝗虫竟然还是中药!”

“飞黄腾达,这名字取得真好,在体制内混的确实喜欢!”

“我想起了有一道菜叫做霸王别姬,其实就是在炖母鸡的上面扣上一个王八!”

“明天我就要去抓一些,专门做给我的父亲吃!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上高中时写的《我的市长父亲》这篇作品也不会获奖!”

“卧槽!你丫的莫不是“潮汐海灵”袁华?”

“我有一个问题,既然蝗虫可以吃,为什么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不把蝗虫抓来吃呢?”

“说的没错,为什么那时候的人们还要啃树皮?”

一开始,直播间的观众们都还在玩笑调侃。

直到一名观众抛出问题后,其余人纷纷响应起来。

这个问题问的很巧妙,一般人在短时间内还真的回答不上来。

江南笑了笑,想都没有想,开始道:

“蝗虫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强悍,而且数量非常的庞大。”

“像其他的自然灾害,一般多多少少还能够留下来一点,但是像蝗虫一来的时候,完美演绎了一个成语:寸草不生。”

“能吃的,或不能吃的,都要给你吃得干干净净。”

“正因如此,在古代,人们非常害怕蝗灾,也一点办法也没有。”

“即便是现在,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闹了蝗灾,也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蝗虫群将庄稼吃掉。”

“他们之所以不把蝗虫抓来吃掉,从而填饱肚子,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流动性强!”

“蝗虫到这一片地区的东西吃完之后,就会一起进攻下一片田地,根本不会有长时间的停留。”

“蝗虫群不但数量多,飞行速度也奇快,每天可以在强风下飞行300英里。”

“除非是早就已经做好捕捉的准备,不然收获是非常微小的。”

“第二,封建思想!”

“民间俗语“久旱有蝗虫”。”

“《诗经》中多次提及蝗虫等昆虫,如《小雅·大田》有“去其螟螣,及其蝥贼,无害我田稚”句。”

“但是,在唐代以前的古代人,可是把蝗虫看作神来敬奉的,甚至名曰“蝗神”。”

““蝗”字,就有“虫中之皇”的含义。”

“当时他们觉得是自己惹恼了神明,从而蝗神才降灾责罚他们。”

“当年的埃及人也是如此。”

“所以,古人别说吃蝗虫,甚至连捕杀都不敢!”

“在晋朝时期,干宝的《搜神记》便载有关于马头娘的神话传说。”

“所谓马头娘,其实就是蚕神。”

“《山海经·中山经》还记载着司蜂之神: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唯蜂蜜之庐。”

“《庄子·齐物论》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等等。”

“通过上述神话与故事传说,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确实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这种巫文化的类型由来已久。”

“由于我国古代蝗灾严重,所以古人为此想尽了各种办法。”

“而他们当时最重要方法就是祭祀蝗神。”

“就像他们认为常年不下雨,是因为河神大怒,要将童男童女丢在河里是一样的道理。”

“而古代也是吃蝗虫,且还是从皇帝李世民开始的。”

“那是李世民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在长安一带,竟然开始大旱,之后还出现了大量的蝗虫。”

“百姓的庄稼被蝗虫损坏的非常严重,面临绝收。”

“甚至百姓甚至到了卖儿卖女换取粮食的地步。”

“当时老百姓一度认为是因为李世民杀兄弑父,从而导致上天震怒,便降下了惩罚。”

“对此,李世民非常的忧心。”

“他担心百姓动乱,刚刚得到的皇位不稳。”

“有一天,李世民在宫殿中,看到蝗虫在宫中乱飞,就想起来被蝗虫毁坏的百姓庄稼。”

“想到这里,非常生气,于是上前就用手狠狠的抓了几只蝗虫,对着蝗虫就开骂:“民以食为天,全天下的百姓们只有靠着庄稼才能活下去,而你们这些小虫子竟然将庄稼给毁坏了,你们既然要吃粮食,那就来吃我的肺肠吧!”!”

“下一秒,毫不客气的将蝗虫丢在了嘴巴里。”

“在一旁的侍从看见了,大惊失色,急忙上前阻止。”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蝗虫吃了会生病!”

“李世民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的说:“如果这真的是上天的惩罚,那我吃掉这些蝗虫,为百姓除去害虫,生病也值得了!”!”

“接着,不管不顾的又抓了几只蝗虫放在嘴巴里,咀嚼着咽到肚子里。”

“随后颁布法令,免除百姓的赋税,并对用国库的银子,救赎回那些饥饿中被卖的孩子。”

“或许是这件事情感动了上天,也可能是当时的蝗灾不是很大,很快,天降甘雨,旱灾和蝗灾就消失了。”

“这件事并非我的胡乱捏造,而是在《资政通鉴·唐纪》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贞观二年,畿内有蝗。

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

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

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

遂吞之。

是岁,蝗不为灾。”

“经过此事,在唐朝时期,官方还特别鼓励捕捉蝗虫。”

“为此,白居易写《捕蝗》表示反对,主张像李世民那样“吃掉”,并行善政: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由此可见,即便当时皇室鼓励吃蝗虫,多数人还是很不愿意。”

“毕竟一直以来的“蝗神”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消散。”

“第三,蝗虫吃人!”

“如果蝗虫太多,当植物被吃的所剩无几后,蝗虫就会攻击人类和牲畜。”

“五代后晋年间的蝗灾里,乡民们饲养的家畜,都遭到蝗虫的啃食。清朝乾隆年间的蝗灾里,也有百姓“为蝗所食者”。”

说完三大原因后,江南想了想,最后补充道:

“古代想要消灭蝗虫,就只能依靠它们的天敌。”

“在我国古代治蝗史上,这种事情就不少。”

“许多曾震惊朝野的蝗灾,都是被神兵天降般的“蝗虫天敌”打败的。”

“北宋熙宁六年,辽国南部蝗灾时,马蜂过境,捕食蝗虫。”

“元朝泰定四年,洛阳蝗灾,蝗虫前后来了两次,鸟群也飞来两次,在洛阳上空开了两场“蝗虫宴”。”

“明朝天启二年,新泰蝗灾,甚至把秃鹫都招来了,又是一顿猛吃。”

“崇祯十五年,东明县蝗灾,也是黑压压的蜂群斜刺里杀出,把恐怖的蝗虫“杀”得无影无踪,救了全县百姓。”

“清朝同治二年,曹县蝗灾,还引来了漫山遍野的蛤蟆,逮着蝗虫就“便吞食之”。”

“最为出名的是永乐二十二年,浚县蝗灾,知县干脆连蝗虫都不抓了,带着县衙属吏们沐浴更衣斋戒,跑到祠堂里不吃不喝求了三天,果然盼来了数万只呼啦啦的飞鸟,给蝗虫来了场歼灭战。”

“类似烧香磕头“求天敌”的事儿,在我国古代真的不少。”

“当然,能像这次事件真的“求”来飞鸟的的,真是从未有过,简直奇迹。”

“不过古人也早明白,“求天敌”不如“养天敌”靠谱。”

“明朝万历年间的农学家陈经纶,就首创“养鸭防蝗虫”的思路。”

“他在《治蝗笔记》里详细介绍了鸭群养殖训练治蝗的各个步骤。”

“明清年间的江南地区,也从此常见“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的解气景象。”

“同时代的米国时期,他们甚至还养殖火鸡,来抓捕蝗虫。”

“即便到了现在,这一招依旧很实用。”

“2000年5月,新疆北部爆发特大蝗灾,三万只鸭子从浙江被紧急空运到新疆,迎击黑压压的蝗虫。”

“现如今随着科技发达,治蝗方式也变得科学化。”

“人们靠焚烧孳生地加“化学除蝗”等方式,才令蝗灾渐渐消停。”

“而在西方国家,还经常通过直升机与卫星监测等手段预警蝗灾,并以地毯式的喷洒农药方式来灭杀虫卵。”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听到特别大规模的蝗灾发生。”

“除非是一些比较贫瘠且落地的国家和地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