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楚庄王第34节邲地之战8

在楚庄王遇险的那一幕后,唐狡活擒了荀罂。荀罂是下军大夫荀首的儿子,在黄河岸边,荀首焦急地等着自己的儿子,盼望着他的出现。但最后出现的是一则确切的消息:荀罂被俘虏了。

荀首大急,立即命令自己的部卒折返,在一旁的魏锜急了:“荀大夫,你这一去不是送死吗?”

荀首急道:“如果不捉拿一员楚将,老夫拿什么去换我的罂儿回来?”

上演了赵旃的亲人情结后,这里又上演了一番令人感动的父子情深和战友情结。别看魏锜在泌地之战前夕也是一个楞头青的模样,但此时见老将军如此决然,也血气上涌:“好,那末将亲自为将军驾车!”

就这样,荀首率领自己的部卒,由魏锜驾车,杀向血腥的战场。荀首的计划是活捉一员楚国将领,但这又谈何容易?荀首是晋军中数一数二的神射手,但他的箭却必须做到只能射伤敌人,而不能射死敌人。所以对于箭的要求也很高,即不能是过于锋利的,自己的射向敌人时还要把握好力度。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这样做几乎是自废武功。

史料记载,荀首数次摸箭,发现箭过于锋利而再放回箭袋。把魏锜几乎给惹火了:老爷子,这可是战场,你还挑什么箭哦?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荀首却根本不理他,他不停地射箭,射伤了好几个楚军将领,但走过一看,级别又太低。不过,荀首并未灰心,这一次,他已经瞅见了一位楚军将领,他认识这位将领,据说他被楚王赏赐了全天下最妖艳的女子夏姬。对,荀首发现了楚国连邑长官襄老。襄老正在冲杀,全然不知荀首将箭对准了他。

拉弓,大半环,荀首瞄着襄老的大腿将箭射了出去。

弦响箭飞,不愧为晋军神射手,荀首的箭正扎在襄老的大腿上,襄老大叫一声,从战车上倒载下来。荀首大喜,急催人去擒襄老。但老天似乎故意要给荀首失望似的,这一箭明明没射中襄老的要害,但当他们围住襄老时,发现襄老已经没有气了。

死了?荀首大失所望。是的,襄老死了,但绝对不是死于荀首的箭下,荀首要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襄老这一栽倒下来,正好将头磕在了一块尖石上,再加上襄老自从得了夏姬后,也几乎被掏空了身子,反正就死了。于是,他成了与夏姬有关的死掉的又一个男人。

荀首命令将襄老的尸体装上车,对于襄老这样的楚国大人物,尸体也是有相当价值的。然后,继续搜索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荀首最终射伤了一位大款级人物:楚庄王的其中一个儿子,公子谷臣。公子谷臣就这样成了荀首的俘虏,对荀首来说,公子谷臣加上襄老的尸体,换回自己儿子荀罂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

荀首率部卒匆匆赶往黄河渡口,这个时候,溃败的晋军将士都在往渡口赶,在楚军一追杀声中,晋军如丧家之犬,仓皇而奔。

在仓皇而奔的晋军中,有一辆战车陷进了一个大坑。按理,车上的三名晋卒弃车逃便是了,但这三名晋卒却是死心眼,在他们眼里,性命是次要的,战车是最最重要的。

是的,那个年代,一辆战车,相当于现在的一辆装甲车一样。而且,春秋时期,关于战车、兵器、盔甲等,并不是由国家统一保障的,而是由将士们自己筹备的。这辆战车应该就是属于这三名晋卒的,他们只是普通的士,为了这一辆战车,他们的家庭要花费很多钱。晋卒们下来推车,但怎么推也推不动,而这时,楚军已经杀到。

一队楚兵围住了他们,象看木偶戏一样的欣赏着晋卒们玩命一样地想把战车从大坑里推上来,面对着包围他们的楚兵,好象这一瞬间他们都不在战场上刚刚拼杀的敌人,而是在一个工地里干活的工人。

楚兵并未冲将上去杀死他们,因为此时的晋兵完全没有抵抗能力,手不握戟更不张弓,根据礼法,是不能痛下杀手的。于是,楚兵们便围着他们讨论起来:晋国佬正是愚蠢啊,你看这样能推得上来吗?他们也不仔细看看,车轮整个被一大根横木给卡死了。

晋兵听后急忙去看情况,果然正如楚兵所指出的那样,问题就出在这里啊。几个晋兵苦笑着对楚军说:“兄弟,谢谢啊。不得不承认,逃跑的经验还是你们楚国人丰富啊。”

楚兵也不生气,几个楚兵还下来帮晋兵将战车推了上来。战车推上来后,晋兵们都上车了,然后对着楚兵们一拱手:“兄弟们,再见了,欢迎有机会到我们晋国来作客,我们一定摆两桌欢迎大家啊。”

得,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战场。一边还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杀戮,一边却是如此风度翩翩的施以援手,放到今天,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而这个事是真实的,是有史料详细记载的。

在春秋战场上,任何一场大战,都未见有多少人战死了。死伤千余,或数千,算是记载得比较多了,不象后来的战国时代,动不动便是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伤亡。在春秋的战役中,战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胜利,而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服。而到了战国,灭杀对方的有生力量成了战役的重要目的。

一场决定春秋霸主地位的晋楚邲之大战,就这样结束了。强大的晋军为什么失败?貌似一直被晋国压着的楚国这一次为什么能胜?这些,都是值得总结的。

首先,国家实力。大战之前楚国平叛安民,统一军队,发展生产,实施教化,强化法制,积累起了雄厚的国力。国内上下一心,大家都服楚庄王,都服令尹孙叔敖,尤其是军队,牢牢掌握在楚国王室手中。反观晋国,各大家族明争暗斗,晋国国君如同傀儡,没听说过这段时间晋国取得了多少经济和生产上的成就。

其次,国际影响力。城濮之战后,晋国作为江湖霸主,理应除暴安良,匡扶天下。但多年来,晋国却处处忽悠各诸侯,不断提高保护费,对周王室也常行无礼之举,国际声誉急剧下跌。而楚国,先是北扫陆浑以勤王,再是灭了陈国以树威,复了陈国以树德,然后便是善待负隅顽抗的郑国。此外,西联巴、秦,东结齐、鲁,楚庄王又努力融入中原,展现在中原诸侯的眼里,此时的楚国不再是南蛮,而是中原一份子了。

第三,指挥体系。楚军上下一心,令行楚止,互相补台及时。如孙叔敖见晋军一动,便先发制人,发出全军冲锋的号令,直接将晋国中军给打残了,使晋军迅速溃败。而晋军,主要领导威望不够,不敢严格军法,将领们互相不服,思想不通,经常随意违反军令情况。在溃逃中,更是只想着自己的部队,没有全局观念。象管渡船的居然先将自己的兵给运走,争抢渡船等等,简直不象是一支正规军,而是地方杂牌武装。

第四,战略战术。郑国是很关键的一环,楚庄王很有耐心,先搞定郑国,避免两头作战,使郑国成为诱敌中的重要力量。而且,此前对晋军故意两战两败,给晋军尤其是某些将领造成一个假象:楚军战斗力不行。再加上立功心切,急欲与楚军决战,结果中了楚庄王的示弱诱敌之计。在开战时,楚庄王的战法是灵活的,他不再遵守象城濮之战时的三军对垒这种古代作战法则,而是未等晋军列阵便冲锋。当然,这中间也是有一定的意外因素,但孙叔敖敢于先发制人,命令全军冲锋,与楚庄王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五,主将能力。与楚庄王相比,晋军主帅荀林父表现出了决断上的犹柔寡断、指挥上的混乱、号令中的自私等等严重问题。而反观楚庄王,布下一盘大棋,简直可以说是布了三年,三年三战,前两战示弱,最后一战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无论是在统一部队思想上,还是在指挥上,甚至是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上,都折射出一员名将的风采。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