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新的时代 座位

李建成二人退下去之后,李承乾的兄弟们联袂而出,同样说了一番祝辞。

只是这一次,李承乾没有再起身,任由李恪等人说完祝辞之后直接退了回去。

再接着,宗室诸王、勋臣亲贵、朝堂百官陆续出列祝拜,李承乾都只是老神在在的坐着,并没有什么反应。

直到最后中书令岑文本代表那些没有资格上殿的低阶官吏念诵贺表之后,李承乾才终于有了反应。

皇帝陛下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嘴唇稍稍动了动,站在一旁的张行成高声唱道:“皇帝制曰:‘履新之庆,与公等同治之。’”

百官同时起身出列,向着御座上的李承乾叩拜,三呼万岁,接着就站在原地,等着皇帝的下一步动作。

......

李承乾掸了掸袍袖,从御座上起身,张行成适时喊了一句:“皇帝为公等兴!”

百官躬身再拜,以李建成为首,按照之前祝辞的次序陆续上前进献贺礼。

李承乾站在御座上,看着百官公卿陆续呈上自己的礼物,神色一片平静,思绪却已经飘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了。

一直到最后,礼部尚书崔浩真代表各州刺史呈递完礼单,李承乾才回过神来,坐回御座,目光从百官身上一一扫过。

......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作为新君,除了例行的元日朝会流程之外,李承乾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为接下来的宴飨环节安排座位。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

连后世的酒局饭桌都要讲究论资排辈,就更别说是在礼法森严的大唐了。

仅仅只是从皇帝安排的坐席次序,就能看出某位官员在将来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在朝堂上的地位,从而看出新君施政的一些理念。

举个例子,大唐刚立国那段时间,尚书令和中书令、侍中是同一等级的存在,尚书左右仆射的地位要稍逊于三位宰相。

可是为何到了贞观年间,尚书左仆射却可以以副手的身份一跃成为四相之首,统领朝堂?

其根源就在于贞观元年的朝会上,房玄龄是李二陛下第一个赐座的人。

由此,一举奠定了尚书省要比其他两省稍稍高出半筹的朝堂局势。

如今李二陛下驾崩,新君登基,朝堂也和几年前有了不小的区别。

未来的大唐朝廷该何去何从,就要看李承乾接下来的安排了。

......

在百官的殷殷期盼之下,李承乾的目光首先落在了房玄龄的身上:“尚书左仆射劳苦功高,赐座御前!”

话音未落,立刻就有宦官走上前,将房玄龄的坐席搬到了离御陛最近的位置。

看着那张被宦官们搬走的坐席,百官都有些愣神。

在大家想来,这首席的位置,应该是留给如今朝堂上官阶最高的长孙无忌和李建成去争的。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最后居然是地位比二人稍逊半分的房玄龄拔了这个头筹。

就连房玄龄自己,一时间也没转过弯来,愣在那里,连谢恩都忘了。

看着陷入沉寂的朝堂,李承乾并没有再说话。

他这么安排,当然是有其用意的。

......

自从各衙门的职权重新划分之后,朝廷的权力大致被划分为了军权、财政权和行政权三部分。

宽泛一点来说,就是划分成了军事、经济、政治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承乾这么安排的用意就很明显了——无论在哪个国家,军事和经济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只有国家稳定,社会正常运转,军事和经济才有发展的基础。

否则,即便你有强大的军事或者雄厚的财力,也不过是列强眼中的肥肉,随时都有可能被瓜分。

李承乾让房玄龄坐在首席,就是为了向百官展示自己重视政治民生的决心。

只是他的这个用意太过隐晦,是以众人才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

愣了几息之后,房玄龄回过神来,想起自己现在还在大朝仪上,连忙拜谢一声,朝着自己的位置走去。

其他众人也将心中的疑惑暂时扔到一边,等着看皇帝下一步的安排。

......

接下来,李承乾没有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长孙无忌和李建成被他同时赐座。

紧接着尚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一字排开,和先帝在位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

一直到中书令岑文本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按制应该给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赐座了。

李承乾的目光却越过了吏部尚书高士廉,落在了他身后的王赟身上:“御史大夫王赟!”

王赟没想到皇帝居然会突然叫到自己,愣了愣之后才出列拜道:“臣赟在!”

“卿身为御史大夫,掌监察天下,劾举不公之责,职重任远,不可不慎!”

李承乾正襟危坐,旒珠后的双眼闪闪发亮,看着御陛之下俯首而拜的王赟,朗声道:“朕意,天下之重,首在吏治,吏治清而社稷安,吏治乱而江山不宁,卿身负社稷江山之重,当时时警醒,勿违朕心!”

......

李承乾这一番话说出口,王赟欣喜若狂,其他官员则瞬间出了一身冷汗。

前文说过了,唐朝的御史台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虽然看上去声势不小,可实际上的权力却并没有多少。

除了给皇子皇孙们穿小鞋,御史衙门的任务就只剩下了在各种朝会、祭典上担任纪律委员。

至于原本该属于御史衙门的监察之权,几乎被吏部各司和地方上的节度使们瓜分干净了。

御史大夫这个曾经赫赫有名的“亚相”,成了偶尔才会被拉出来展示展示的吉祥物。

可是,皇帝刚才的这番话,无疑是要重用御史的意思,浸淫官场多年的王赟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些。

想到曾经那些前辈们的威风,王赟立刻将之前和皇帝结下的梁子扔到一边,跪地拜道:“陛下教诲,臣铭记在心,定然时时自省,以为陛下厘清天下吏治!不负吾皇重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