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化学(五十三) 因为天书一句话,……

因为天书一句话, 积极开始筹办属于华夏人自己的奖项的,远远不止皇帝组们,也有各种除了钱没别的拿手才艺的人, 想要借这个机会出名的。

衣锦还乡之后, 重修祖宅、祖坟也好, 修桥补路也罢, 都是为了博一个好名声。

而天书提出的这个,是大家都没有想过的操作。

也不是没有类似刷声望的东西, 比如说著书类的, 南朝时期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明成祖安排人修的《永乐大典》, 都是能让自己也跟着书名垂青史。

也有办各种宴会的, 古人宴会上喜欢吟诗作赋,也有借此刷名望的意思。一旦会有名垂青史的诗句流传的话,办宴会的主人也能蹭着点。

不过, 这些都不如天书给的办法有用。

安排一个比赛, 然后给获胜的人颁奖, 这样以后有相似的比赛,都会提到他们这个比赛。

多合适, 甚至可以在比赛结束之后, 再办宴会, 再刷一波声望值。

为了身后名气, 有些人是不吝啬在金钱上的消耗的。

而且,天书都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范例了,这个名字奇奇怪怪的,叫做“诺贝尔”的外国人,能成功被大家记住, 应该也有这个奖项一半的功劳。

另一半自然是造出来了火药,太神奇了,难道是国外的炼丹师?

江思瑶自然不知道,已经有人猜测诺贝尔是炼丹师了,她正兴致勃勃地接着学金属。

【矿物、气体等都讲了,我们讲些金属相关的吧。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最初的石器到了夏商时期的青铜器,之后进入了铁器时代。

有人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这工具在三皇五帝时期就被广泛运用了。

一开始有人用石头打磨成的石刀、石镰,之后,对工具的使用不仅仅局限在了打磨上,逐渐开始煅烧石头,发现了铜矿、铁矿之后,花样就变多了。

在夏商时候,锻造出了青铜器,比如传说中启有九鼎,嗯,一直不知道是真的九个鼎,还是铸造了一个名为“九鼎”的鼎,但是不妨事,能证明那个时候有了青铜器。】

启听到这种话,整个人都炸毛了,不为别的,他辛辛苦苦建造出来的东西!怎么会,怎么会连个鼎都没留下去?

本来嘛,材料不算多,启也是在想,这鼎是真的建九个,还是造一个叫做“九鼎”的鼎来偷懒,现在。

偷懒?这绝对不能偷懒!

一个鼎失踪的概率可太大了,九鼎的话,少一个还有八个!怎么都能让后人知道我们夏朝有这个实力造九鼎!

【商周的青铜器就很发达啦,比如咱一直知道的“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的事情,“司”和“后”是同一个字的事情,让鼎被迫拥有了两个名字。】

商王祖庚(或者是祖甲),看着天书上展示的破破烂烂的鼎,又看了看自己面前的,豪华的,为了祭祀母亲,特地设计的鼎。

语气有些迟疑,“上面那,是我的鼎?”

倒也不能怪他迟疑,他目光所及,没有一个朝臣敢和他对视的。

无他,实在是太斑驳了些。

现在鼎是刚刚建造出来,因为是祭祀,大家都很郑重。

古代嘛,也是有自己的信仰的,但是和周不同,夏商的信仰是天地、是祖先。

商纣王被叫做最后一位人皇不是没有原因的,周朝开始君权天授,《封神榜》里面,姜子牙代天封神。实际上,周也确实否定了商的祖先神,改成了上天神。

祖先神,就是咱的老祖宗们,商朝信这个,是真的相信会在天上庇佑的那种。

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神话故事,但是,神话故事里面,权利最大、地位最高的是祖先神,然后还给其他神明都分封了职位。

会有后母戊鼎来祭祀妈妈,是太过正常的事情,鼎被打磨的锃光瓦亮,和有岁月痕迹的现在,简直判若两鼎。

朝臣们也有胆子大的,另辟蹊径开始夸。

当然得找个新角度,难道说,王啊,你的妈妈不给力,竟然这个鼎都已经磨损成这个样子了。

“王,鼎流传后世,说明王的威名也被后人所知啊,我们大商必定在王的手下蓬勃发展,王的威名也万载流芳。”

嘿,刚刚才想要不要举办一个奖项,来刷一波声望,现在天书就给安排了这个鼎,简直是最好的助攻。

就是,鼎的主人是谁,其实大家还在存疑,嫌疑人已经锁定在两人之中了!

不过能确定的是,他们的母亲是同一个,是武丁的妻子戊。

还好他们不知道,现在还能美滋滋地高兴着。

天书还在接着讲关于铁器时代的发展。

【到了春秋时候,就开始冶铁了,铁剑比青铜剑就要锋利很多。说起来,虽然一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大家都坚信圣人孔子是有佩剑的。

有一种传闻是佩剑名为紫薇,比人还高。

当然,长度上应该不可能,因为已经出土了越王勾践剑,www.youxs.org。而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分析啊,南方的剑应该是比北方的更先进些的,北方的剑应该没机会比人还高。

另一种传闻是,孔子佩剑名为德,或许有小伙伴可以猜猜为什么会有这种传闻?】

江思瑶特地安排了个剧情和弹幕互动,学的进度有些快,她想着自己缓缓,和弹幕交流的形式就比较安全。

这个脑筋急转弯也不算难,应该弹幕是能猜出来的。

她倒是轻松了,孔子反而被为难住了。

子路上看下看,也没从师父身上看到佩剑,直接大声问了出来。

“师父您佩剑呢?是今天没有带出来吗?”

颜回扶额,“你也太不关心师父了,师父哪里是今天没带出来,是一直没有啊!”

孔丘正要夸颜回呢,就听到自己这个弟子自顾自地补充了自己的想法。

“天书是讲的未来的事情,可见啊,咱们师父在以后还会去锻造一把铁剑,名字可能是叫紫薇,也可能是叫德。所以,师父,叫紫薇我们都能理解,为什么叫德啊?”

颜回问的十分真挚,就像是这把剑真的是师父的,他在问师父起名原因一样。

孔丘很想解释,他没有佩剑,一时半会儿也不想每天背着剑,虽然会,但是一般情况下,拳头能解决,啊不,也没人跟他这个山东壮汉理论问题,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也太不识趣了。

不过他也很好奇,为什么要给佩剑起名叫德。

“难道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德行操守吗?”

孔丘好奇,看向弟子们,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答案。

“我觉得也是这样哎!像是师父能做出来的事情,之前师父还让我在手上写个忍字,告诉我遇事要忍耐,不能轻易发脾气,说不定这个德也是这个意思。”

“又不是在佩剑上刻个德字,是给剑起名叫德,应该做不到,想提醒自己的时候就看一眼吧?”

“怎么做不到,和人比斗的时候,肯定要介绍自己的剑啊,一说剑名德,肯定已经明白,这场比试并不需要,可以不比!”

弟子们议论纷纷,大抵也都是和孔子一个思路,孔子就更想知道,天书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了。

弹幕上也挺配合的,不同的人纷纷打出自己的猜测。

[汉武帝刘彻]:提醒自己德行的重要性?

[汉高祖刘邦]:可能是还有一把叫做怨的剑,挺配,以德报怨!

……

众说纷纭,就是没有人猜测那四个字,江思瑶笑得想死,甚至怀疑是他们商量好的,把正确答案让给自己讲,这种想法在刘邦提“以德报怨”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这都已经有脑筋急转弯的思路了,肯定猜到了,刘小季!

【不是以德报怨哦,不过刘季不愧是刘季,脑子就是转的快啊,这皇位就该你来做!】

这夸奖真的,让刘季这个脸皮极厚的人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主要是,谁夸人是这么夸的啊!第一次有人这么跟刘邦说,你脑子转的快,所以当皇帝是应该的。

萧何听这话反而有些想笑,看到刘邦一脸菜色,就更想笑了。

难得有人能克制刘邦这个嘴贫的,天书要是在大汉,萧何高低得为了她以权谋私,给她安排个能上朝的官职当当,怼怼刘邦也是极好的。

有利于其他大臣,包括萧何自己的身心发展。

【以德报怨,很接近了,不过是一个意思给剑取名为“德”,自然是以德服人!咱啊,就应该用德来教育别人,没事少比比,可以直接武力解决!】

孔子差点没被这样的解释给呛死,特别是他的弟子里,还有人对这个答案十分信服,疯狂点头,赞同这个“创意”。

“子路、颜回、子由,你们点头不会是,也想给自己的剑起名叫德吧?”

孔子本以为会听到三声“是”,这很像是他的这些弟子们会有的反应,谁曾想到,竟然三个都回答了“不是”。

“德剑还是留给师父的佩剑,我们的佩剑用怨、直这些就很好啦?”

有一丝尊师重道,但是并不是很多的样子。

孔子无语。

听到了新鲜的孔子笑话,很多人都是一边嘴上念叨着“罪过”,一边大笑特笑。

这天书实在是太逗了,无论是把孔子说成一个一言不合就打架的人,还是会给剑起这样的名字,都挺逗的。

嬴政说实话,释怀了很多,人是会让步的。

一开始从天书那里被迫抖搂了自己的黑历史,而且这历史被广而告之,那肯定是会生气的,一点点气。

但是发现天书实际上很欣赏自己,气就被掩盖了。

现在有了自己也知道的“受害者”,气就消失大半了。

嬴政这样的想法,刘彻也有。

嬴政“王负剑”,刘彻“小名彘儿”,大家简直是大哥不笑二哥级别。好消息是刘彻的这个是假的,坏消息是,没人信刘彻这个是假的。

那可就更让人生气了,这么些天,刘彻一直是靠看别人乐子支撑下来的。

比如说那什么康熙养儿子像是在养蛊,几个优秀的儿子斗的你死我活的事情,刘彻不知道刘据最后会被自己放弃,可是抱着儿子念叨了好久,什么“父皇最爱据儿了”“才不会培养别的蛊虫欺负据儿”“没有九子夺嫡的,据儿不用害怕,那是别人家的坏父皇”。

说是洗脑、cpu也有人信啊,至少这样的行为,已经被陈阿娇紧急叫停了。

太耽误孩子睡觉了,这叨逼叨叨逼叨的,陈阿娇让刘彻闭嘴的办法也有很多,一起一吵架,刘彻就优先选择冷战,很轻易的就能闭嘴,现在嘛。

一叫“彘儿”“猪猪”的,刘彻当即就会拉下脸来,然后闭嘴。

怨念颇深了可以说。

除了这个关于后代的,也有关于他们自己的,刘彻是个相当勤勉的帝王,很努力很负责很认真,当然,天书说汉朝皇帝男女通杀,刘彻也没办法否认,是事实。

但是他勤政啊,而且还张弛有度。既不会因为接连不断的熬夜批奏折而猝死在皇位上,也不会占着皇帝的位置不干人事,做什么木工、书法、丹青,耽误当好皇帝的时间。

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天书的好处是会讲很多听不懂,但着实有用的知识,而这知识,虽然乍一听的时候,不如脑子,但是时间一久,虽然没有入自己的脑子,但是会入别人的脑子,总有厉害的人能听明白的。

坏处对于有名气的人也很明显,特别是帝王。

比如说知道李白好酒,也知道苏轼的仕途不顺总需要弟弟捞捞,还有就是那些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的皇帝。

大宋的皇帝和大明的皇帝都不太靠谱,但是宋比明惨一点,这一点是赵匡胤这么认为的。

因为,天书每次说到宋,要么说怂,要么说是他弟弟的基因问题,这……对于一个隐形的弟控来说,还不如说是他有问题呢!

但是和天书争论这个,又会被太多人看到,那就丢脸丢大了。

于是只好,“忍气吞声”,看点别人的乐子调剂一下。

常言道,当你不为别人出头的时候,遇到事情,也不会有人替你出头。

放在天书和这些被天书迫害的人身上,也是特别合适的。

只不过,有些事情,他们不替自己辩驳,也不替别人争论,那么天书吐槽、或者造谣之后,大家都默默揭过这一环节,最多是和自己的臣民们解释一波。

当然,像是刘彻那种,疯狂解释,但是没人信的也大有人在。

赵匡胤就替自己弟弟疯狂解释了,跟各种人说,弟弟不是那样的人,如果他想要把皇位留给弟弟,那么肯定是正当的,不是什么阴谋诡计。

刘彻的痛,陈阿娇不想知道,只想顺着天书的话造谣。

赵匡胤解释了没人信的痛,他的儿子们也不想知道,他们已经在另谋出路了,既然这皇位没有他们的份,那自然是想办法找个后路。

总不能在父皇活着的时候,混吃等死,当个皇子,然后父皇一死,他们也积极主动,跟着一块去死,那就太奇葩,也太不值得了,还是找条退路。他们在地图上翻来覆去的看,最终看中了相邻的国家。

地方不大,主要是离着也不算远,如果在这称王的话,应该是出了事情,小叔能及时援救过来的程度,怎么看怎么合适。

就差父皇能够批准他们的出海申请了,这样他们就能带着人把邻居拿下来。

野心勃勃的皇子不在少数,大家都想着,既然世界这么大,那么这个家总是要有人去看看的,“我”去看看正合适。

江思瑶也有这样去了解世界的想法,但是她又没有独自旅游的心,所以今年的话还在等闺蜜腾出时间呢。

【金属一般来说都是存在地壳中的,以固体的形式,当然,也有一些是游离态。

金属一半是化合态的形式,比如说铝,它在大自然的存在方式,就是铝土矿的化合态,铁也是,一半是铁矿石。

游离态呢,则是单质存在,铜、铁、金、银以及大部分气体,它们的存在方式都是游离态。

金属导电、导热有不同的特质,我们获取金属也得根据它们的特制来获取,不同金属的活泼性也不同,获取难度也不一样。

我们国家实际上矿产资源并不算充裕,地方大,拥有的矿产也很多,但是这些矿呢,都不算是富矿,甚至贫矿比较多。

矿产资源丰富是丰富,但是规模小,大宗的矿产并不多,人均少,穷矿还多。

就拿金银来说,我们国家一直是金比银贵的,但是吧,有些黄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比如埃及,他们因为黄金多,甚至曾经是黄金比白银便宜的。

有书把我们华夏介绍成遍地金子的地方,甚至渲染了一下我们人傻钱多速来的形象,按我说啊,就我们这个矿,挖谁的也不至于挖到我们的头上,不如去挖埃及的!多多!

加上我们人实在是太多了,西安到现在也不怎么敢开发地底,因为啊,每次一挖就是一个新的文物出土。

地方大,但是人多的坏处就在这里,以前是土葬巨多,草席一卷扔乱葬岗的还是少数人,大部分人还是有口薄棺材的,帝王将相更是不得了,不少是有自己的陵寝的。

西安,啊以前也叫做长安,也是个文化气息、历史气息比较浓郁的地方,谁也不知道脚底下究竟埋藏的是什么。

当然,大家都小心翼翼维护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都是小心保护的,生怕因为一个鲁莽,让秦始皇陵没办法现世捏。】

讲矿产的时候,大家都还不为所动,特别是秦始皇,他一开始可能还想着在自家地方上挖,但是自从啊,有撒手没往别人家地盘上跑,嬴政就没想过挖自己家的地了。

别人家的地方不香吗?

谁有证据说,我们不能挖别人了?

特别是生活在草原、沙漠这些地方的,这么大的地方,他们都是哪里有草、哪里有水往哪里迁移,自己都居无定所呢,更别提像是大秦一样,有属于自己的舆图了,悄悄咪咪地占据点别人的地方,他们难道会知道吗?

问就是学坏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江思瑶这个,在和平年代,还在想着统一世界的人,就是会变得有些激近,甚至这种激近还是潜移默化的,大家已经被江思瑶“洗脑”成功了,遇事不决可以悄悄地拿一下“邻居”的使使。

但是,秦始皇对矿产再有成算,也没想到讲金银矿还能讲到墓地啊?

更没想到的是,怎么还有自己墓地的事情?

究竟是那些个胆子大的人,擅闯墓地也不怕有报应吗!

嬴政脸都黑了,他虽然不太相信人死后还有第二世,但是啊,他可太相信死后会住到墓地里了!

不是,怎么会有人惦记别人的墓地啊?

该死的盗墓贼,别被我逮到!

嬴政已经大脑紊乱了,一时之间处理不了这么多的信息,一想到有人会在别人知道的情况下刨他的陵寝,他就很窒息。

没事别在别人的家门口晃来晃去啊,接收到邀请的才是正常人,没接收到但是还硬要去的,都是坏人!

别刨我的墓!

[秦始皇嬴政]: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问我。

但是!!!再次强调,别刨我的墓!

嬴政反反复复地强调,但是没什么人在意,江思瑶看了一下弹幕,笑了。

【不是盗墓贼行为啦,是在考古啦,保护历史遗迹!

始皇大大,我们哪里敢打扰您的安眠,等等,不会,我们太想打扰您的安眠了!方便问问,怎么敲您的门,您才肯起来,带着兵马俑,杀个七进七出,然后一统世界啊?】

任谁听到这样的问题,不会觉得问问题的人脑子有泡呢?

嬴政都被这个问题给问糊涂了,什么叫做,“怎么敲您的门”“才肯起来”,怎么说的跟他不是死了,而是长眠一样?还能被敲门声吵醒吗?

[秦始皇嬴政]:怎么敲我都不会醒的,我是死了,不是在墓地里睡着了。

一般来说,墓地是会落下石头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吃东西可别想了,真要有人被失误关在了里面,怕不是会被活活饿死。

来自“嬴政”的辟谣,但是江思瑶她根本不信,甚至还反向骂了嬴政。

【你胡说!你c了!嬴政怎么会死掉?他只不过是带着他的兵马俑一起睡了,只要他醒过来,就会唤醒其他的兵马俑,原地组成百万雄师,直接踏平除了华夏以外其他的地方!共建地球村,然后重出地球,冲向宇宙,在太阳系当最强战力!快给嬴政道歉啊喂!】

比被别人要求,“自己”向“自己”道歉,更搞笑的是什么?

是“自己”被坚定地认为是假的,然后因为说了真心话,而被要求向“自己”道歉。

嬴政语塞,看到弹幕上一群姓“刘”的“哈哈哈”的话,气不打一出来,甚至有些想对刘姓赶尽杀绝。

但是良好的素质让他忍耐住了,也没有跟天书辩驳,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江思瑶在吐槽姓刘的了。

【说起来这个陵墓,提到西安有秦始皇陵,那自然也少不了茂陵,就是咱刘彻大野猪的陵墓。

说起来这俩还是有相似的地方的,比如说,嬴政没有皇后这件事,我们都知道。但是吧,咱刘彻又是陈阿娇,又是卫子夫的,陵墓里没有皇后和他合葬。

当然,他不算孤单,因为啊,卫青被葬在了茂陵的东北部。

我不多说,你们自己体会,这个方位,一般是皇后陵。

刘家都是男女通吃的,没什么节操。】

这哪里是不多说?

卫青恨不得当场跳起来解释,但是人成熟了,就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声音大就有理的,甚至是有些情况下,反应越大,别人越容易误会。

卫青僵了一张帅脸,环顾四周,希望能找到一个和他对视的同僚,然后他疯狂解释。

但是同事们不知道是胆小,还是在憋笑,竟然都低着头,根本不给他这个解释的机会。

而今天的这个朝会,是没有垂帘听政的,因为陈阿娇觉得,朝会时间太耽误睡觉了,于是拉着卫子夫、刘据不来了。

而刘彻也发现,陈阿娇现在坚持喊他“彘儿”的原因,不是因为突然发现他没有那么英明神武了,纯碎是这个女人喜欢这么喊。

也就放弃了安排她们垂帘听政的意思,害,真可惜扭不过来。

本来嘛,卫家如日中天的状态,让卫青是有些焦虑在身上的,姐姐再抱着小外甥垂帘听政,这简直让卫青的焦虑更上一层楼,现在越高,摔下来的时候就越惨。

结果,现在他心里在求爷爷告奶奶,希望姐姐能在现场,高低替他解释一下啊!

不过,姐姐如果和陈阿娇都在,听到天书这个话,估计会很生气吧?

卫青也很生气,这是怎么回事啊,谁安排的?把他安排到这个地方?

他宁愿接着替公主养马啊!

东北位,这是他应该呆的地方吗?

刘彻看了一眼面目冷峻到僵硬的卫青,伸手扶额,之前天书乱传谣言,导致他们辟谣辟了好一阵子,最后也不知道百姓相不相信,他真的不会对卫青、霍去病下手。

现在更好,已知的就有两个皇后,没有一个葬在皇后位置,反而是卫青葬在了这个位置,百姓们会不多想?

或者说,本来应该不会多想的,在天书这样渲染下,难道不会多想?

刘彻还没想好怎么宽慰自己的肱骨之臣,就发现天书上,老祖宗在调侃。

[汉高祖刘邦]:作为咱大汉的开国皇帝,我深刻地知道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真的力排众议,在皇后陵的位置上安排了别人……

[不知名的刘氏皇帝]:那一定是真爱!

……

你有本事别匿名!

还有老祖宗你没事说什么胡话?

底下的臣子已经有在咳嗽的了,怕不是被呛到了?

刘彻不想问,他直接开诚布公地跟卫青说,“仲卿啊,我真的不是这种禽兽不如的人。”

表情诚恳,内容炸裂,但凡有个皇帝这么跟自己的臣子说,都是很炸裂的内容。

卫青,卫青还能怎么办,陛下对自己有没有这个意思,他难道不知道吗?

肯定是没有啊!

葬在东北位置,难道是他死后,公主被葬在了那里吗?

卫青努力思考这件事的合理性。

陈阿娇还没睡,不过依旧是在卫子夫的宫殿里。

听到天书的话,陈阿娇简直笑得想死,她扭头先是安慰卫子夫,然后狂笑。

“子夫!没事,到时候咱俩合葬,谁管彘儿一个人孤不孤单,有卫将军陪着呢!”

卫子夫听到自家兄弟的名字也笑了,笑着应承,“好!”

总而言之,在刘彻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先后两位皇后的关系已经好到,可以互相许诺以后合葬的地步了。

或许之后也不是他不想要和这俩葬在同一个地方,而是这俩不想和他合葬。

聪明人看笑话,蠢人以为是真的,并且真情实感地把卫青作为了假想敌。

这个皇宫里,这样的蠢人还不止一位。

刘彻是这样的人,他是真的男女通吃,也是真的会对姐弟、兄妹下手,并没有什么节操,只看对方是不是合他的眼缘。

所以,也有很多,空有脸蛋的废物,而且一废废一家,已经在想怎么给卫青上眼药了。

甚至,皇后陵中没有皇后,反而是皇后的兄弟,而且之前还是和陛下传过绯闻的,也不能完全算是空穴来风,要做文章,在某些人眼里就太好做了。

当然,这个逻辑链,大概是只有这些人相信的逻辑了。

江思瑶造谣还十分的理直气壮,在刘邦和一大堆匿名的刘姓观看者的起哄下,她也点点头。

【就是就是,刘猪猪这个感情渣,要是能收心,也是浪子回头了,多好磕?难得能造谣刘彻的机会,大家不要放过!

不过,刘邦你也没啥底线啊,果然啊,周朝开始不信祖先是值得的,要是祖先都是您这样子,那确实信了也没啥用啊。咋能辅助我造谣呢?】

刘邦笑着还能被天书点个名,气鼓鼓地看向萧何,言之凿凿。

“萧何啊萧何,你看看,我就知道,天书真的看我不顺眼!你看,这他都能把我提溜出来!”

或者说,咱们匿个名呢?

萧何的建议到了嘴边又被他自己咽下去,无他,眼前这位,他知根知底,彻头彻尾的显眼包,匿名,不存在的。

【好了,不讲陵墓了,接着讲矿啊,说完咱们矿的缺点,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这样惨惨的矿产资源,能不用还是尽量不用,完全可以用别人家的。

至于怎么买别人家的矿,操作很简单,花钱或者花时间花人,宋怂怂的行为有时候还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完全可以,让周边国家见识见识金钱的厉害嘛!在有武力值保护的情况下。

有了金属矿之后,下一步我们学一下金属的冶炼,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单质的游离态,这个过程就是冶炼。

说起来,这东西,我觉得应该大家都不陌生,想想,重金属,加催化剂,冶炼,听起来是不是模式很熟悉。

嗯,炼丹!只不过啊,冶炼是把化合态变成游离态,炼丹刚好相反,是把重金属融合进复杂元素里,变成一个丹药的样子。

真的,越学越多,越觉得敢吃这种丹药的,都是神人,难怪这历史上,秦皇汉武的名气久居不下呢。

丹药都敢直接吃下去,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们做不成功的?】

有,在这个直播间给自己辟谣。

秦皇汉武难得有一致的心理活动,两个人都苦“天书”久已,天书的“爱”过于沉重,他们都是一边知道天书很喜欢他们,一边有对天书编他俩的谣言这件事毫无办法。

想解释,但是天书压根不给他们俩这个机会,这次也没接着嘲讽他们了,不知道是知道了还是已经嘲多了,一笔带过就接着往下聊。

对于天书的放过,众多或多或少磕过丹药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年头,最好的情况自然是死道友不死贫道,有嬴政、刘彻出去顶缸,没有他们的事情是再好不过了。

李世民就十分明显地放松下来,把李承乾看乐了。

此时没什么别人了,两父子原本是在私下里补课的,没别的原因,在天书出现之后,很多皇帝都开始给自家崽补课。

自己一对一授课。

天书倒是没讲很多教育失败的例子,但是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点的太明。

比如有什么木工皇帝,这吊儿郎当的状态,是好好工作该有的嘛?

当皇帝这样,那没当皇帝,只是当臣子的时候,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嘛?

或许有吧。也是有父皇教导过要好好处理朝政,不说当明君当千古一帝,高低也得当个说得过去的帝王,没什么大本事,但是往往能让大多数人保持平凡幸福的人生就很快乐了。

李世民就是在讲,怎么当一个“普通”的皇帝。

只不过,他的“普通”和李承乾的普通是有一点点出入的。

李世民讲得兴致勃勃,李承乾听一句怀疑两句是不是自己有问题。

就听到天书再度提到了自己阿耶有些心虚的丹药话题,按道理,是未来发生的事情,现在没必要心虚,但是吧,李承乾是了解自家阿耶的,心虚,说明是真的有这个想法。

李世民的大臣们也都了解他,揣测圣意虽然是比较越界的行为,但是伴君如伴虎,如果真的一点都不学着揣测,那么早晚被弃之如敝。

“阿耶,有好好治疗自己的旧疾吗?雨天腿还会疼吗?肩膀呢?晚上头疼吗?白天呢?”

一问就是很全面的身体检查,李世民差点就一一作答了,然后再开口的前一瞬间,瞥了眼李承乾,得到了一个安静的小孩。

“你别光说我,你的腿伤有认认真真治疗吗?天天做康复训练了没?”

康复训练,是太医在群里学到的新词,他们还给李承乾安排了腿部的复检,甚至调整了他的走路姿势,可以说是从摸摸索索到十分专业。

一批医生有一批医生的特色。

比如曹操还硬抗着没有开颅手术,所以他身边的医生都是问头疼、偏头痛怎么治的。

而李世民、李承乾这对父子,一个是曾经亲自上阵杀敌留下的创伤,一个是腿伤,导致他们的医生都在为外伤处理、伤到骨头怎么办、内伤怎么治疗之类的话。

甚至于,在群里学到了照X光,还在苦心钻研,X光是什么呢?

“阿耶别说我,你有谨遵医嘱吗?我最近可是在魏征魏老师的带领下,好好训练着的,没多久,身体素质就会恢复到比一起还厉害的时候!”

李承乾还挺喜欢魏征的,虽然魏征说话总是很直白,也不会将就什么留面子之类的话,以魏征不舍得动用的情商来看,直白的关心已经是情真意切的关心了。

医嘱,那自然是没怎么认真遵守的。

李世民的视线飘忽,他觉得这样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那“医嘱”实在是不靠谱,竟然要控制饮食,少吃糖。

这也太难了,真的有人能做到吗?

李世民不信!

至于丹药,天书也讲过病重吃丹药,就是饮鸩止渴,早晚会自取灭亡。

李世民虽然有意想通过丹药压住身上的疼痛,但是没想到,丹药可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帮他缓解疼痛的办法。

也不是没有,根据天书所言,吃丹药吃多了死路一条,死了自然就不疼了,也不需要缓解这回事了。

逻辑很怪,但是听上去,还怪合理的,毕竟人死能感受到疼才是不合理的情况。

天书这反复鞭尸的举动,也让大家明白,吃丹药是在天书心中的原则性问题,千万不能吃,不然天书记一辈子。

“果然,长生不老药,都是骗人的?还说非要给嬴政吃呢。”

李世民嘟嘟囔囔地,李承乾也没听到,就被人给往外带了。

“走,看看火药去,丹药哪有火药有意思。”

李世民也是好面子的,哪里能让给儿子一直看到自己的缺点,连忙想到了用火药转移话题。

“好的,阿耶,走!”现在跟李承乾商讨什么,不会被拒绝?那自然是和他一起去火器营,哪怕站在旁边看一天的失败,他都很乐意看。

李承乾,超爱的!

无法拒绝的诱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