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义诊开始

并没有在此时的会厅,要不然陈老爷子的一席话绝对会让更多人人沉思。

此时电视台已经开始了直播,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会场。

会场前面宽大的横幅上面写着“医学交流会”几个大字。

直播开始,主持人又宣布了一个消息。

交流会结束,慈善医疗基金会将在体育场同时进行现场募捐活动。

随着主持人这个消息的宣布,慈善医疗基金再一次被不少人所知。

陈老爷子讲过话,王云又说了几句。

然后前来参加这一次活动的医生就开始陆续进入现场,准备开始交流会的开始。

看着一群人开始步入现场,沈念也打算前去,结果他正准备走,就被陈老爷子叫住了。

“这次交流会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医学,你要好好展示啊。”

陈老爷子拍了拍沈念的肩膀开口说道。

沈念点了点头,然后就朝着高台上走去。

交流会进行的很顺利,后面的义诊也陆续开始。

下方报名参加的人也都陆续开始排队然后坐在椅子等待这次参加交流会的大夫诊治。

边上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医生正在给人诊病。

这位中年医生沈念也见过,正是中医药学会的代表,名叫方宏英。

在江中市中医院工作,是一位副主任医师,水平不低。

平常患者去中医院要想让方宏英看病,也要挂专家号。

患者十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士,看上去面色微黄,神情倦怠。

方宏英一边给患者诊脉,一边询问患者的情况。

“大小便怎么样?”

“大便多沫,黏糊糊的。”

“睡眠呢?”

方宏英一边问,还一边用笔写着,这一次的义诊所有病症都要有着病历.

到时候这些病历整理起来绝对是丰富的医案。

原本沈念和刘波说着话,也没怎么注意方宏英的诊断。

不过听到方宏英的诊断结果,沈念就下意识的眉头一皱。

“怎么了?”刘波问道。

“想起了之前的那个病症。”

“痢疾往往不能忽视了时或者恶风畏寒、头身困重经月不已等表证。”

沈念淡淡地说道,说话的时候音量稍微提高了不少。

刘波一愣,被沈念说的迷迷糊糊的,自己什么时候让沈念看过病了。

他怎么不记得。回过神来,刘波正打算询问。

却看到沈念轻轻的向他摇了摇头。”

两人在边上聊着,不多会儿方宏英给患者开了药方。

不过却没有急着叫下一位患者,而是站起身来到沈念面前道。

“沈小神医,谢谢了,刚才要不是您提醒,我可差点犯了大错。”

“方主任客气了,举手之劳,谁没有失误的时候。”

沈念笑着道。

方宏英呵呵一笑,再次道了声谢,这才坐回了座位,继续接待下一位患者。

刘波看着沈念眼睛圆睁,压低声音道。

“你刚才的话是给方医生说的?”

沈念点了点头。

“妖孽。”

刘波看了沈念一眼,吐出两个字,他刚才一直在和沈念说话。

沈念甚至都没有怎么看患者,只是在边上听着。

竟然就知道对方诊断失误,还及时开口提醒,并且方式婉转,照顾了方宏英的脸面。

出了方宏英的事情,刘波也不敢再打扰沈念了。

和沈念闲扯了两句就一个人晃悠去了,同时方宏英的事情也给沈念提了一个醒。

让他越发的谨慎起来。

要知道,中医治病和西医治病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医治病一般都有明确的标准,体温、各种数据指标等等。

什么数据,什么指标对应什么病症,怎么样的病症怎么样治疗,这些都有明确的标准。

纵观西医方面发生的医疗事故,要么是外科事故。

手术中出现意外,要么是有的医生为了利益故意开一些不相关的药物。

要么就是药物过敏,其他的事故几乎没有。

可是中医则不同,同一个病症或许有着不同的症状。

也有着好多种治疗方法,根本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也正是如此。

中医的误诊率也就相应的比较高。

而且一般出了事,中医大夫几乎百口莫辩。

有时候其实是患者本身的问题造成的,比如偷偷喝酒,但是到最后都要归结于中医身上。

这一次的活动患者如此之多,倘若真要发生误诊情况,到时候必然有人借机宣扬。

刘波走后,沈念是越发的细心,时不时的观察现场的患者。

时不时的走到这些参加义诊的医生边上听一听。

沈念正四处转着,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

沈念循着声音看去,却见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一位一岁左右的孩子来到了义诊现场,哭声正是孩子发出的。

“乖,不哭,不哭。”孩子的妈妈一边走还一边不停的哄着孩子。

奈何孩子根本无动于衷,一直大声的哭着,哭声在整个会场显得很是突兀。

沈念见状急忙迎了上去。

“孩子怎么回事?”

“我们也不知道,从前几天开始,孩子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哭,根本止不住,我们也看了不少医生,可是医生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孩子的妈妈道。

沈念仔细的看了一下孩子,见到孩子并没有什么大的异常,心中也有些惊疑。

“你们跟我来吧。”

说着话,沈念就直接领着两人来到了齐坤平义诊的地方。

齐坤平可是杏林界有名的儿科专家,特别善治儿科。

要知道,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难治的其实就是老人和孩子。

一方面老人和孩子体质弱,抵抗力差。

很多时候根本经不住药物的攻伐,人常说是药三分毒,治病哪有不用药的。

可是有些药物孩子和老人根本承受不住,这就是治病的老大难。

相对于老人,孩子的病症还要更难一些。

也别是五岁以下的孩子,五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不能说出自己准确的感受,这就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儿科又被成为哑科,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一些稍微会说话的孩子还好,不会说话的那就更难了。

哪儿难受他根本没法表达,只能哭,一味的哭。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