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北上安丰

第二天早晨在议事厅,朱元璋让人把谢再兴找来。

为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朱元璋严禁与张士诚有商业往来,比如到张士诚的地盘买盐,或者到张士诚的辖区贩卖违禁物品。

可是谢再兴的两个手下却违反禁令,朱元璋立即下令捉住、处置,并且把谢再兴召回应天,严厉斥责。

去安丰前,朱元璋想让谢再兴回诸暨,戴罪立功,那里紧临张士诚占据的杭州,不能掉以轻心,谢再兴驻守诸暨多年,多次击退张士诚的进攻,忠心耿耿。

“上位,”谢再兴进来后拱手道。”

“去看了敏如”,朱元璋笑着说,敏如性格内向,很少出门,夫人时常过去看她和孩子。

谢再兴点点头:“多谢上位照顾”,他迟疑了一下,继续说“上位,把月如和铁柱接回来吧”。

朱元璋心里一动,他怎么这么说?

朱元不置可否,笑着说:“明天返回诸暨,听李梦庚节制”。

他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呢?

谢再兴的脸色不太好看,内心很不痛快,却又不得不听令。

朱元璋把谢再兴的心思看了个透,谢再兴是个聪明、老实、脾气有点儿直、喜怒形于色的人,难道他已经猜到咱要把洪都扔给陈友谅啃?难道他觉得文正被咱当成了弃子?

朱元璋十分不悦,他不喜欢别人揣摸自己的心思。

谢再兴听令走了,他知道,朱元璋之所以对他客气,是看在两个女婿的面子上,如果没有文正和徐达,我在他面前算个屁,谢再兴愤愤地想,当初把敏如许配给徐达,商量都不和我商量一声。

谢再兴十分喜欢文正,他担心和陈友谅打起来,伤到女儿和外孙,所以才跟朱元璋提了一下,铁柱毕竟是朱元璋的侄孙,可是谢再兴没有想到却引起了朱元璋的疑心,使他临时改变了决定。

世上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阴差阳错。

虽然刘伯温担心应天兵力空虚,陈友谅、张士诚伺机来攻,到时将陷于被动,但是朱元璋不为所动,坚持去救。

“安丰城破,士城将更加嚣张,不可不救”,朱元璋对众将士说完,便立即动身,出发北上。

为了能够速战速决,朱元璋带走了所有最骁勇善战的将领跟着他渡江北上,去安丰救小明王,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傅友德全都去了。

三月初,朱元璋率军抵达安丰,吕珍已攻入城内,听说朱元璋到了,便摆开阵势,调集兵力严防死守,

朱元璋下令立即发起攻击,常遇春冲锋在前,三战三捷,击败吕珍,想不到庐州左君弼竟然派兵来支援吕珍,不过很快也被打退。

“进城后,先找小明王”,吕珍败局已定,朱元璋于是下令。

“上位,哪儿都找过了,没发现小明王”,常遇春、冯胜先后前来报告。

能跑哪儿去呢?朱元璋心急如焚,赶紧找到他,还得尽快赶回应天。

会不会已经遇害了?朱元璋心想。

朱元璋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救出并带回小明王韩林儿,省得他落到别人手里,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刘伯温担心让小明王住在应天,听从他的约束,会很被动。

但是朱元璋做事一向不拘一格,怎么被这些捆住手脚?他自有办法安置小明王。

为何没找到小明王呢?

朱元璋下令扩大搜寻范围,终于在山脚下找到几户农家,原来在朱元璋到达安丰之前,他们看见刘福通护送小明王逃进了南面的山里。

朱元璋令将士把随身携带的二斗白米发给城内挨饿的百姓,自己带少部分兵力马上返回应天,而让徐达、常遇春率主力围攻庐州。

庐州紧临朱元璋的辖区,朱元璋不能坐视左君弼势力的壮大,甚至崛起,对自己构成威胁。

而且,小明王很可能逃到了庐州一带的山区。如果小明王被左君弼找到并挟持,也是件麻烦事儿。

左君弼支援吕珍说明,即便左君弼尚归降张士诚,他们也有可能联手对付朱元璋,一旦让他们形成稳固合作,就能从北面包围应天,这是朱元璋所无法容许的。

朱元璋三月回到应天,陈友谅尚未发兵。

陈友谅的行动为何如此迟缓?这不符合他的风格呀。

实际上,这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安丰离应天很近,约二百六十公里,朱元璋又不敢有丝毫耽搁,快去快回,而且朱元璋肯定在隐瞒信息上也下了一定功夫。

武昌离应天很远,约五百六十公里,当陈友谅收到朱元璋离开应天的消息时,朱元璋可能已经到安丰了。

而且,陈友谅征集兵力,打造楼船,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朱元璋当时执意北上安丰,肯定也考虑了这些现实因素。

见到朱元璋平安回到应天,众人都放下心来,若雪抱着国公爷喜极而泣。

她担心死了,天天做噩梦,现在总算回来了。

久而久之,若雪已经把听雨轩当成家了,而国公爷是他最重要的家人。

夫人见到丈夫回来,虽然不像若雪那样激动,但也偷偷抹了眼泪。

刘伯温、李善长、康茂才等人见到朱元璋回来,也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都在为朱元璋担忧不已,没人问起小明王怎样。

朱元璋马上带着大家去看礼贤馆的施工情况,他早有打算建礼贤馆,让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儒士都住在里面,由于去年内忧外患频发,所以拖到今年才动工。

朱元璋在门口找到纸和笔,一挥而就,写下“礼贤管”三个大字,“几位先生看看如何?”

刘伯温道:“气势恢宏,雄浑有力,一看就不同凡响”

就会拍马屁,李善长心想,用眼睛斜视了他两下,拱手对朱元璋道:“上位,臣马上找人雕刻,做成匾额”。

“不急,咱们先进去看看”,朱元璋说着往里走,刘伯温、李善长紧随其后。

里面仍在施工,门口的石狮子已经放好,无比威严。

“上位”,负责监工的官员向朱元璋行礼,朱元璋点点头,径直往里走,有的院落已经有了雏形。

每位儒士一个单独的院落,确实很贴心,看了了院子的布局,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刘伯温、李善长等人也很高兴,用不了多久,他们便可以喜迁新居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