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告老还乡

几日后,在众大臣的惊讶下,大清顶梁柱张梦丞,呈旨请求告老还乡,帘后人当堂应许。

圣旨下到张府。交接好所有事物,张梦丞轻装上路,携子日夜兼程,朝故土奔去。

经过数十日的翻山越岭和舟车劳顿,张梦丞终于回到了故土。

在每个人心中,故土是一方牢牢栓心的泥土。

这泥土,或许没有太过美丽的颜色,可就是迷人无比。

张梦丞出走半生,兀自返乡时,发现儿时的故乡,早已成了记忆。

儿时,居住的宽宅大院,已在风雨飘零中,坍塌成了尘土。

让其内心感到宽慰的是,到乡之日,当地的主事官员和地方乡绅,早已夹道等候多时。

看见张梦丞那沾满尘土的马车,从驿路上驶来,两旁站着看热闹的人群,立即骚动起来。

大家争先恐后的跟在马车后,全然不顾车轮卷起的呛鼻黄土。

众人都想目睹,这位7岁离乡,只在老一辈口中相传,从未谋面的还乡吏使。

疲倦的马车,刚驶入张氏族地。

一位本家名流乡绅,就自我表态起来。

乡绅自愿捐献,一栋小四合院,作为张梦丞颐养天年的栖身地。

在这位乡绅的表率下,其余所需用品,也被当地的其他有名人士,添置得妥妥当当。

下了马车,张梦丞对着夹道观望的乡亲,叩手致意一番后,随即携子跨入小四合院房门。

洗漱完毕,疲倦的三人,便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张梦丞还没来得及起床,便被屋子外,一拨拨登门拜访的不速之客惊醒。

来人们手持大红拜帖,向刚起身的张梦丞,一一介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俺家姥爷和你姑父是表亲。”

“咱家的哥哥和你母亲是同族。”

……

张梦丞一边点头含笑,一边收纳拜帖。

回乡数日,他所有时间,都被这样的俗事所占。

等把这些芝麻琐事料理完,时间不知不觉,已过了半年。

府邸平静下来,张梦丞便开始着手,心中计划。

他刻意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把隐于胸腔里的那团熊熊烈火,全部寄托在儿子张正砢身上。

为了让张正砢接受更好的教育,张梦丞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十里外的名师居住于府上。

空余时间,他和管家四处网罗,故土里的珍籍墨宝,收藏遗落在山野的夫子文集,来充当张正砢的课外读物。

这样的工作持续到,张正砢十四岁。

那年,张梦丞又动用自己为官时的人脉,邀请了一名外籍教师,从京城奔赴家中,为张正砢讲授西式文化。

如此栽培的下,张正砢在世界各色书籍里,游历了十六年。

长年累月的阅读,不仅让张正砢拥有了满腹经文,更打开了常人不及的知识慧眼。

只要是阅读过的书籍,张正砢就能用他敏感的洞察力,谈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而这种洞察力,在书法和绘画领域上,表现得更为强烈。

以至于,后面的太阳真主,在与他探讨古词书画时,也被其精湛的功底折服。

小四合院里,张正砢的生活一层不变,而四合院之外的天地,却时刻变换着。

就在张正砢两耳不闻窗外事,遨游书海时,中华大地上,各类力量暗涌横流。

面对此起彼伏的危机,大清掌舵者,尝试着改革变法,遗憾的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众强欺凌蹂躏下,为挽救自身和国家的命运,一批觉醒的年轻人,开始振臂高呼,为拯救民族危亡,浴血奋战。

这群青年的热血,推动了历史周期律的提前显现。

延续了两百余年的大清,被革命先驱者们画上了句号。从此一幅崭新的篇章,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抒写。

时时关注国运的张梦丞,紧握着“清帝退位”的消息,悲伤得老泪纵横。

他控制不内心的悲怆,用苍老的指关节,捶打着桌面,嘴里发出悲鸣声。

长时间的悲怆,由张梦丞的心窝涌进脑门,在天灵盖处,又阻折回鼻中。

最终,演变成一股鲜血,喷射在屋子的地板上。

一心忠于的大清,就这样没了!

张梦丞那衰老的心脏,变得飘零起来。

连续多日,在其干瘪的胸腔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不停的上下奔涌。

一日夜深人静时,张梦丞在这说不清的东西催化下,弄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历史前进的滚滚潮流面前,人和国都是渺小的!

他痛苦的感悟到,自己的一身,就是那陷入大清,洪流中的一粒细小泥沙。

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挟持着他,奔涌在看不见尽头的万丈海面上。

大清的灭亡,犹如一位武林高手,点醒了张梦丞思维的另一面,但却无法触动张梦丞,内心深处的固执。

大清的坍塌,击中了张梦丞的死穴。

人生的“三苦”,皮肉苦、心累苦、精神苦。

同时在张梦丞的血液里流动,无情的捶打着,他日渐衰老的躯体。

本已枯老的生命,烧成了若明若暗的焰火。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