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冤案平反

十二月初二,在早朝结束后,左都御史袁可立和刑部尚书乔允升来到文华殿请求觐见。

之前朱由检任命这两位大臣主持平反魏忠贤在位时制造的冤假错案,历经一个多月后,已经接近了尾声。

袁可立和乔允升是来汇报这些案件处理结果的,所有的冤案加起来一共有两千多件,大部分都跟东林党人有关。

行礼过后,袁可立先是呈递上了一份记录其中重大冤案的卷宗以及一些证据,最上面的是前左副都御史杨涟的卷宗。

朱由检打开细看。

杨涟在狱中饱受了铁刷磨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酷刑,始终未曾求饶和屈服,最终被许显纯用大铁钉钉入头骨而死。

在此之前,杨涟留下了狱中血书,由诏狱的牢头悄悄保存了下来,直到袁可立和乔允升主持平反这个案件,这个牢头才拿出来。

血书不是原件,朱由检看到的是手抄本,但同样惊人。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朱由检以前只是听过杨涟这份血书的名头,此番还是第一次见到。

“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这些话语读起来让朱由检为之震撼,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这是何等坚毅的决心,何等忠君爱国的情怀。

袁可立看到朱由检沉默不语,心里已经明白了几分,不由得想起自己第一次看到那份血迹斑斑、歪歪扭扭的手书时,那种冲天而起,欲与之同去的决心,内心不禁暗恨,魏忠贤、许显纯等人真的是该死,竟然敢杀害如此忠良。

等到朱由检的表情稍微平复后,乔允升上前禀报,递上了另外一份奏本,“陛下,这是袁御史与微臣一同拟定的处理结果。”

朱由检放下杨涟的血书,将这份奏本接过来打开细看。

上面的提议是给予这些官员追赠官职,由礼部拟定对这些人的谥号,并且荫其子孙入朝为官。

前两条朱由检没有异议,都是些身后名,属于惠而不费的事情。

但荫子孙为官这个就要仔细考虑了,毕竟最近吏部和户部在联手整治冗官和冗吏的问题,突然再塞一批人进来,怕是会影响这件事情的进度。

不过朱由检不会亲自拒绝这个提议,断人官位跟断人财路是一个道理的。

要是由朱由检来下这个决定,到时候这两千多份案件上这些人的后代,就会把怒气和怨言转移到自己这里来。

朱由检可不愿意做让别人拿名声,自己背黑锅的蠢事。

“两位爱卿,此事关系重大,朕欲让元辅和其余几位辅臣过来一起商议。”

对袁可立和乔允升回话后,朱由检示意王承恩去传令,唤内阁的几个大臣过来。

在朱由检看来,孙承宗明白自己的想法,多半不会同意这个决定。

至于黄立极几个阁臣,跟东林党又尿不到一块去,不打压他们就已经算很仁慈的了,怎么可能会支持这些人的后代入朝为官。

没过多久,内阁的人便来到文华殿,朱由检让王承恩把袁可立两人呈递上来的奏本拿给他们互相传阅。

朱由检注意到,几人在读到杨涟的血书时,虽然表面上不露声色,但细微的身体语言显露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这么平静。

李国木普更是直言感叹:“此等壮举,吾不如杨大洪矣。”

黄立极放下手中的奏本,语气平淡道:“陛下,臣提议追赠杨大洪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宜谥‘忠毅’。”

李国木普微眯双眼,似乎有不同的想法,沉思后道:“陛下,臣认为追谥为‘忠烈’比较妥当。”

谥号也是有等级的,不过朱由检并不了解这方面的消息,只知道“文正”属于最高的,这是明朝文官梦寐以求的,在去世后能够得到最高的荣耀。

不过听李国木普的意思,“忠烈”似乎要比“忠毅”要好一些。

其余人还没有表态,朱由检并不着急做出决定。

看到血书,孙承宗脑里又想起了杨涟正气凛然,无惧生死的面容来。

孙承宗一直很赏识杨涟的才能,曾多次向天启皇帝提议重用杨涟。

当初杨涟被杀时,孙承宗已经辞官回乡,不然他一定会不惜代价上疏给天启皇帝,阻止魏忠贤这样的举动。

“赠太子太傅,谥‘文烈’吧。”

孙承宗的声音有些嘶哑,但是语气中带着坚决。

看到自己的提议被反驳,黄立极尽管心有不满,但并不想因为这件小事与孙承宗起了争执,便默许了。

施凤来和张瑞图看到这样的情况,同时是沉默不言,等于是默认了。

朱由检自然不会反对,如此便一锤定音,杨涟被追赠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文烈”。

看到这样的结果,袁可立内心微动,顾不上避嫌,拿出高攀龙的卷宗,想为这位至交好友讨一个好名声。

“陛下,臣请追赠高景逸为太子太保,左都御史,追谥‘忠肃’。”

以“文”抬头的谥号,一般都比较难,袁可立退而求之,提议“忠肃”,也算是比较靠前的了。

黄立极眉头微皱,心道这次可不能退让了,不然这帮东林党人得寸进尺,怕是会索要更多。

施凤来注意到黄立极的表情,便出言反对道:“启禀陛下,臣并不记得高景逸有何功绩能够配‘忠肃’这样的谥号,依微臣看来,给个‘忠愍’都算是陛下的恩赐了。”

“愍”字可不算什么美谥了,朱由检没记错的话,《明史》记载崇祯的谥号就是庄烈愍皇帝,连庙号都没给。

施凤来给这么一个提议,估计跟膈应人差不多了。

果不其然,听到这个字,袁可立吹胡子瞪眼的,很是生气,怒道:“施存梅此言谬矣,高景逸忠君为国,宁死不屈,不像某些人为了官身对一介阉竖逢迎谄媚!”

“你!”

被人当众揭短,施凤来脸上挂不住了,驳斥道:“袁可立,你说话客气点,老夫这是忍辱负重,总比你在家当缩头乌龟要好!”

同样脸色不好的还有黄立极和张瑞图,袁可立这番话算是把他们囊括进去了。

“肃静!”

孙承宗制止了两人的进一步争吵,眼神示意坐在上首的朱由检,让他们注意地方。

朝廷重臣在文华殿像泼妇骂街一样争吵,真是一点脸面都不要了。

袁可立和施凤来才意识过来,君前失仪可是大罪,急忙跪地叩首行礼道:“请陛下恕罪。”

朱由检倒是没有生气,这瓜吃得又大又圆,正是意犹未尽之时,巴不得看他们两个多吵一会。

示意两人平身起来,继续讨论回方才的问题。

为了照顾两人的面子,孙承宗折中提议,为高攀龙取了一个“忠宪”的谥号。

这属于袁可立能够接受的范围,施凤来也找到了台阶下,此番争吵便暂时作罢。

如此,高攀龙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左都御史,谥“忠宪”。

对于袁可立和乔允升提议荫其子为官的想法,遭到了黄立极等人的剧烈反对。

而孙承宗在这件事情并不表态,袁可立和乔允升明白这位首辅并不同意这个做法,便也不强求。

内阁不支持,朱由检便顺水推舟,以这个理由婉拒了这份提议。

对于如左光斗、周朝瑞等与杨涟同为“东林六君子”,周顺昌、黄尊素等与高攀龙同为“东林七君子”等在冤案中地位较高的官员,是否给予追赠和谥号的事情,便交由礼部负责。

如此,平复冤案的事情就此划上句号,袁可立和乔允升两人卸下这份差事后,朱由检想让他们两个做的事情,便可以安排上日程了。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