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终极文试9

龙潭虎没想到,皇上竟然真的好似聊天一般,就那么轻松自然地聊上了,他也很自然地回答道:“回皇上,在下以为,大尊者殿下就是真正的贤士。”

“哈哈……”嬴政又一次笑道:“难不成你也认定小皇儿长生,就是大尊者?”

“是的,皇上。”

“那么说,朕举行大比,是不是多此一举?”

“不敢,不敢,皇上英明。在下是说,希望武比时,长生殿下能只以秦王剑与在下过过招。因为,在下知晓,师尊已把龙阳神功传授给了小殿下,而且已修炼至最顶级层面。所以,大比之上,不必本家神功对战。”

“是吗?竟然如此神奇!”嬴政也有些吃惊,他只听说过,长生去风月楼,正是要研练龙阳大法,但主要还是要请龙阳君出手,以龙阳大法化解长生严重的火症顽疾。并不知,“长生才不满十四岁,怎敢被龙阳大弟子说是,已练就了龙阳大法之顶级层面水准。”

此问题一出,不只是嬴政,所有现场能听见的人,都非常地惊讶!

龙阳君是把小皇子当成关门弟子了吗?既然龙阳君的大弟子,龙潭虎都说了,长生此时,早已经练成了龙阳大法!这是什么概念?龙阳大法,本就是力压四大宗师之首信陵君的。此番进入终极对决的三人,当然也是龙潭虎居首。

这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长生仅用龙阳大法,与龙潭虎就有得一战。那如果长生再稍加掌握一些其他神功,那谁还是他的对手啊?

这样,龙潭虎限制长生只用秦王剑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此时,嬴政虽无大的表情变化,但确实还在惊讶之中,所以还想再确认一下,但龙潭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皇上明鉴,在下不敢打狂语。”

“好,好,朕准了尔之要求,不算作弊。不过,还得长生本人同意。可好?”

“谢皇上!”

长生听到父皇嬴政与龙潭虎的对话,便知龙潭虎完成师命之后,真正的个人心思竟然如此。想着有些为难,这一嘛,世人都想见识真正的秦王剑法和秦王剑,包括几位也想得到秦王剑的皇兄,自己却觉着那剑太笨重,又很招摇,便从来没有随身背着,更没有以秦王神剑本身进行过战斗。这二来,他一直遵循着老太傅的教导,不轻易向世人展示真正的秦王神剑大法,而龙潭虎却要在大比现场,当众来对战。

本想着父皇也会和师傅一样,找到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法,让龙潭虎不好再提。但父皇却完全不拒绝,还似乎很乐意的样子,只是不轻不重地说了句:“还要看长生本人是否愿意。”

这算哪门子回答?

分明父皇也想真正看到自己的实战能力。

“哎,还能怎样,总不能拒绝龙潭兄吧!”长生心中暗自叹道,却见龙潭虎已回到自己身旁的座席这边来了。他赶紧起身,该轮到自己回答父皇的考问了。

他抬头仔细看了看多日不见的父皇,心里觉着,父皇也在看着他。却见父皇并不如住常一般,坐在那儿,却没有看向他。而是正埋头接过侍官递上的茶汤,似乎正要润润喉咙。父皇一定有些累了!他从父皇的面色表情,从医者的角度,觉着父皇真的有些劳累。

长生就位后,并没有马上行礼说话,他想等待一下,等父皇能稍事歇息片刻。

他又迅速回忆了一遍,刚才答题卷册上,自己的表述,有无与父皇刚才和其他三位的对话相悖的地方。最后,他确定:“没有,完全没有。”因为父皇没有变,他说过的话、表达过的观念,是绝不会改变的,这才是华夏一代皇帝的风度!

这也使得长生深信不疑,他与父皇相处,得到父皇的教导,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还是完全记忆犹新的东西,是不会错的。

只片刻,嬴政抬起头,看向了长生。长生赶紧躬身拱手行礼:“儿臣嬴长生,向父皇请安。”

“长生啊,快坐下吧。”

“谢父皇。”

大比监视令官开始宣读长生的卷册文章,然后也非常详细认真地又宣布了诸位上卿的评语,真没想到,那每个三公九卿大臣,居然各自不约而同地,都附上了一大篇分析、考证的评语,并且一致地赞美之辞跃然纸上……

长生趁着那长长的评语讲解之时,继续不动声色地想着刚才的事儿。

“朕看过你的卷册,”直到皇上开始问话,长生才赶紧收回思索,毕恭毕敬地正襟危坐起来,“与龙潭虎二人,都采用了大秦新近推行的文字新体隶书。这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将后来,博士台要拿出完整的谱贴,以便于临摹推广。”

“诺。儿臣以为,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书体自然优美,也为父皇统一父华夏文字增加了动力。”

“嗯,说得好。不过,朕一向知晓,尔之太傅,并不是很情愿你参加这个大比,怎么却如此积极呀?”

“如父皇看到的,大比可以规范文字,倡导经典。也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儿臣个人抛头露面、被世人品头论足,也可在所不惜。”

“哦?大比,也促进经济发展?”

“是的,父皇。自大比诏告天下,都城往来人口剧增,街市上货流加快,货币流通也能迅速回笼,客栈商铺繁荣,百姓、民工与各种劳力者都很兴奋。”

“嗯,颇有新意、颇有见地,说的极是啊!尔能有如此想法,也无怪乎三公九卿都认可你的卷册。朕也甚感欣慰!”

“谢父皇,谢众前辈大臣。”

“至于尔之所说倡导经典,朕以为,诸子百家虽各有说辞,但是要记住: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一个‘道’字。之所以说,孔子等诸子、四大宗师等,虽都有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但他们教授弟子的经文典籍,都源自于道家哲理,无一例外。”

“儿臣谨记。儿臣定将率博士台广泛重修典籍和史书,流传于后世,以彰显咱华夏之文化与文明。”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