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不速之客

约莫一炷香功夫。

鲁应平从外面匆匆赶来。

“下官见过总监大人。”

古宝权抬眸冷面道:

“当值时辰内擅离职守,所里人到处寻找,未见你的人影,说吧,到哪里去鬼混了?”

鲁应平一愣心里暗忖:

真是活见鬼!

这位古大人怎么就想到来盐储所了?

“禀大人,下官刚去了盐务码头。”鲁应平故作镇静,撒了个谎。

傍边一个衙役闻言一个怔愣。

盐务码头他专程去寻找过,还问了码头上的人,都说没见过鲁大人。

很明显,鲁应平撒了谎。

但这位衙役并没有当场戳穿。

实际,鲁应平大清早急匆匆到锦衣卫联络点,向百户刘崇文汇报最近盐务收购情况。

其中就有朱桥镇盐矿场。

要说鲁应平,他原来是都察院右都御使茅大芳的人,安插在盐运局里的一个暗桩。

监视盐运局的腐败现象。

实际都是扯淡,自欺欺人。

他就是带头贪腐的“内鬼”。

可去年朱棣靖难成功,改朝换代了。

眼看自己靠山没了,结果锦衣卫找上门来。

他旋即又成了锦衣卫暗影。

前些日子,茅大芳死灰复燃,又继续找他来了。

不过人家是给钱买情报。

这个买卖不错。

就这样,锦衣卫暗影照样做,而茅大芳这边的买卖也不耽搁。

他变成了多面细作。

反正都是为了钱,卖情况又不费大周折,何乐而不为呢。

“少掌事,本官问你:昨晚你在散值之后竟收了一批盐,不过品质的确极好,说,这是怎么回事?”

鲁应平急忙点头,将昨天晚上的奇遇,阐述了一遍。

古宝权听罢心中了然。

他抖了抖案前账簿,道:

“可你这个入库记录中,并没有记录这个盐户的名字,矿场许可等具体信息?”

说到这,鲁应平也是头皮发麻,解释道:

“回大人的话,这当时事急下官疏忽。”

“登记信息是蔡提举的事务,他昨晚已经下值回家了,下官因为激动,也就忘记了这事。”

“今日想起来,下官来到衙门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去了蔡提举那边查探…”

“查探结果如何?”古宝权问道。

“回大人的话,这家盐矿场在还没出盐之前,就把许可证等什么手续都提前办妥。”

“好像没在淮安府署办理,也没在山阳县衙办的。”

“哦,那他们是在哪里办的?”

古宝权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目前还没完全查实,但估计应该是在盐运司直接办理的。”

鲁应平继续道:

“下官觉得奇怪,就想到昨天那人,可没想到那人凭着通票,一大早在衙门帐房领了银票,便匆匆离开了。”

“你干的叫什么事嘛!”

古宝权皱眉抱怨道:

“凭他们在出盐之前就把许可证等一系列手续办妥,来头定然不小,你们往后仔细核查一下。”

鲁应平跪在地上请罪。

掌事急忙出来打圆场,拱手道:

“总监大人,这无妨,新盐户制盐不可能只卖这么一点,过几日肯定还会来的。”

“对的,他说三天之后还会来的。”

“行吧,今日就不论罪了,功过相抵。”

古宝权起身就负手离开,“下次记得一定留下此人详细信息。”

“是,总监大人。”

掌事急忙将古宝权这尊大佛给送了出去。

这样,盐储署里所有的人,这才松了口气。

在返回盐运局衙门的路上,古宝权感觉这事的确有些蹊跷作怪。

一个京师里很有势力的人,到淮安府里来开盐矿,而且拥有惊世的食盐提纯技术。

这种势头发展下来,将来盐运江湖里杀入一匹黑马,严重威胁到汝南世家在淮盐方面的利益。

这事得给知府大人通报一下。

……

四月初六。

进入夏季,天气逐渐变热起来。

孤山镇。

徐钦已经离开八天,杨士奇他们昼夜加工,已经清理完吴家大院里的所有财产。

掘地三尺,所有地窖都掏空。

可不得了,吴家大院里金银财宝无数。

光金锭就有三万余两,银锭二百余万两,还有不少玉器等。

这些专门交上户部入国库,派稽征卫从水路押送回京。

大院内粮食储藏一万多石,除了发放一部分给村民的救济粮,其余全部作为稽征卫军粮,移交杨荣他管理的辎重队伍。

田税工作队都已下达,不日就开展孤山镇,以及邻镇各村的田亩丈量,定员定量定税工作。

杨士奇他们完成了既定目标,得到钦差大臣的指令,队伍往清河县开拔。

就在杨士奇离开孤山镇的当天傍晚。

清河县衙门口。

张大郎手里提着福满楼标志的食盒篮子,来到县衙辕门口。

他提着篮子刚准备往里进,就被门卫给拦住了。

“喂,你这是干什么的?”

“哦…我是福满楼送菜的,我家掌柜吩咐小的给知县大人送来。”

张大郎低头哈腰说道。

他有意压低笠帽,尽量遮住自己的面容。

“福满楼?”

一个门卫甲长只瞥了一眼,便咧嘴道:

“怎么是个生面孔,没见过嘛。”

“哎哟官爷,小的是刚到福满楼没几日,打杂跑腿这种事就轮到我了么。”

张大郎一愣,脸上尽量堆着笑解释道。

另一个门卫走上前来,双眼直勾勾看着三层饭盒篮子,似乎对饭盒里的东西有兴趣。

“打开检查。”

张大郎只好把篮子放在地上,将菜篮子逐一打开,让他们检查一遍。

“把双手抬起,我们要搜身。”

娘的,纯属刁难。

见这些门卫举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对方想要捞点好处。

县城里许多酒楼给知县大人送餐,一般都会给门卫提前打点铜钿或碎银。

目的就是为本店的外卖提供方便,同时阻拦别家酒楼送餐进去。

以达到垄断之目的。

可偏偏福满楼名气大,他不搞这个‘拜码头’的把戏。

有道是大鬼好见,小鬼难缠。

门卫见是福满楼的伙计,就变着花样刁难。

实际脸孔生与熟都是借口。

张大郎的脸他们压根就没看清楚,随口就是生面孔。

而张大郎则是做贼心虚。

他的确是第一次。

因为他压根就不是福满楼里的伙计,更不是来专门送餐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