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宠夫郎 第94节

黎荞不由笑:“那这等于是道德绑架了,本来是一件大家都开心的事儿,别因为这点玉米而闹的不开心,我和竹哥儿又不缺这点玉米。”

“不过,既然你拎过来了,那我买了。”

“是这个理儿,大娘,我去拿铜板。”陶竹说着转身回屋子。

张桂娥:“……”

她想说她不要这点钱。

但是,想到村子里的情况,她到嘴巴边的话说不出来了。

是啊,一根嫩玉米一个铜板呢,万一其他人不愿意送给黎荞几十个铜板,那她就是好心办坏事了。

“唉,本来就该感谢你的,不就是几个玉米。”

“大娘的心意我和竹哥儿都知道,但这不是咱们两家的事,所以咱们公事公办,因为你家是第一户,所以我和竹哥儿收了你送的玉米,从今往后,谁送的我们都不收了。”

黎荞道。

他又不是没从中挣钱,王掌柜每卖出一份玉米汁玉米烙玉米猪肉饺子,都得给他分钱呢。

所以没必要再占乡亲们这点便宜。

张桂娥听着此话,彻底无话。

但同时心里头对黎荞更佩服了。

为乡亲们做了这么大的事儿,换做是旁人,说不定能得意的尾巴翘到天上去。

但黎荞不但不得意,反而和大家伙儿更客气了。

她没文化,也夸不出很别致的词,她只能道:“黎荞啊,大娘希望你家的生意越来越好。听说你要读书考科举,你这样的品行,肯定能考上秀才。”

黎荞:“……”

咋又是科举,咋又是对他信心满满。

突然压力山大。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七千七百字,希望明天能多一些……QAQ

第57章买书读书真耗钱

陶竹和乡亲们都对自己寄予厚望,黎荞咬牙,他这链子还真不能掉。

第二日,他赶着牛车去了县城,进城之后,他先是买了一套桌椅。

他和陶竹平日里用来记账的桌子,是一个小小的饭桌,只有半米来高,别说是他了,就是陶竹趴在上面写字也有些憋屈。

但因为每天写的字少,所以他和陶竹打算等新房子盖好再买大书桌。

但现在黎荞等不及了。

古代的科举绝对比他上辈子的高考要卷,原身虽然读了十年书,但等于没读,他得重头开始。

而且他又不能跟庄文似的住在县城专心读书,因此,他现在就得努力了。

把科举考试所需的书籍和工具买齐了,在做点心的间隙读一读,背一背,把空空的脑子塞满书籍的原文,这样他的紧迫感才能少一些。

所以,买了桌椅之后,黎荞牵着牛车去了书铺。

县城有好几家书铺,黎荞去了他之前买纸笔的那家。

在黎荞原本的记忆里,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因为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

但搜寻了一下原身的记忆,他发现这个世界的科举不是这样的,在这个世界没有八股文,科举考试考的是墨义,帖经,策论,诗赋。

墨义,简单来说,就是从经义中抽取某句话,让考生阐述这句话的意思。

帖经其实就是填空题,从书中抽取一句话,故意缺几个字,考生把这几个字填上就算完了。

所以说,墨义和贴经,考的就是死记硬背。

黎荞不怕背书,但架不住书籍多,这个世界的科举,不只是考四书五经,还有三史三传,也就是《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和《左传》、《公羊传》、《毂梁传》。

再加上一些大家为这些书籍专门写的注释,加起来足足有大几十本。

这么多文言文需要背,黎荞光是想一想就觉得脑子累。

末世之后,习惯了只动手不动脑,现在让他回去当学生考试,他真的很想叹气。

但没办法,既然决定要考科举,那背书是最基础的。

因为诗词歌赋对他这个现代人而言,那难度不亚于上青天。

进了书铺,有伙计迎了上来。

黎荞今日穿的是棉布长袍,再加上他长得好,细皮嫩肉一看就没干过重活,所以伙计的态度挺好。

“客官,小店不仅有各式书籍,还有笔墨纸砚,不知您需要些什么。”

“买一套四书。”黎荞早就想好了。

四书五经,那就先从四书开始好了。

伙计听见“套”这个字,脸上的笑更多了,大客户哇。

“客官这边请。”他引着黎荞往放着四书的书架走去:“小店的四书有手抄本和刊本,不知客官要买哪种?”

不等黎荞回答,他立马又道:“小店的手抄本虽然是精抄本,但手抄的到底比不过刊本,客官若是拿不定主意,可以各拿一本对比一下。”

手抄本是一些家境不好的书生为了挣钱而抄写的,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他自然是希望黎荞买刊本的。

黎荞也想买刊本的,他问道:“两种版本各是什么价?”

“手抄本的话,因为四书每本书的字数不一样,所以价格也不一样,但加一起的话,一套就是五贯钱。刊本的话,一套就是十贯钱。”

伙计笑呵呵的答道。

“……我买手抄本。”

黎荞摸了摸钱袋子,只能这般道。

他倒是想买刊本,奈何腰包不允许,他家现在虽然每天进账多,但花销也多。

就不说目前还没有完工的房子了,他还想攒钱买田地当地主呢。

只有当了地主可以收租子了,家里哪怕不做点心也有稳当的进项了,那他才能专心读书。

反正现在只是背书,手抄本和刊本一样。

伙计闻言,脸上的笑容不变,手抄本也是五贯钱呢。

他从书架上取了一套手抄本的四书,让黎荞验货。

黎荞从前没读过四书,只知道里面的一些名句,原身倒是读了点儿,但那点内容不足以检验这四本书有没有错漏。

不过,既然能放在书铺里卖,那肯定是经过书铺的核对的。

所以,他只简单翻了一下,便让伙计包起来。

“客官,您是否需要笔墨纸砚呢?”伙计笑呵呵的又问。

“嗯……买三刀草纸、两刀麻纸、一刀宣纸。再来两块墨锭,要普通的。”黎荞道。

根据原身的记忆,大盛刚建立时,人口太少,考秀才时一些人常常找不到足够的廪生为其作保,这种情况下,朝廷对于科举考试的要求就宽松了许多。

像是前朝,明确规定身有残疾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也明确规定当两位考生水平相同,择书法出众者录取。

但大盛的开国皇帝当时急需人才,所以不看其他,只求真才实学。

但最近几年不行了。

老皇帝退位,新帝登基,传闻新帝字写的一般,但他偏偏认为字乃一个人的脸面,虽然他还没有如同前朝那般,把书法水平当做科举考试的一个参考项,但天下广大学子已经开始苦练书法了。

原身一手毛笔字写的跟陶竹这个初学者差不多,现在黎荞要考科举,自然要苦练书法。

伙计听到黎荞此话,心里乐开了花,果然是大客户。

“草纸一刀是三十文钱,三刀就是九十文。麻纸一刀是一百文钱,两刀是二百文。宣纸一刀是一千文。这加起来一共是一千二百九十文。”

“墨锭的话,咱们本地产的墨锭足够用来日常的书写了,一块是四十文,两块就是八十文。”

“再加上四书的五千文,客官,一共是六千三百七十文。”

伙计的计算能力挺强,没有动用算盘就算出来了最终的价格。

黎荞嗯了一声,他算的也是这个数。

他打开钱袋子,取了个五两的小银锭,又拿出一贯钱,最后又数出了三百七十个铜板。

这些钱给出去,钱袋子空了一半,再加上书桌和椅子的三两银子,一天的进项没了。

这谁不说一句读书贵呢。

抱着书和纸回到牛车上,黎荞直接回了村子。

他到家时刚好是中午,黎春桃已经把午饭做好,今天的午饭依旧丰盛,卤鸭脖鸭杂,炒南瓜,玉米馒头,米酒汤圆。

米酒的酿制方法很简单,黎荞在教黎粮做麦芽糖时随手酿了些米酒。

再加上汤圆的做法也简单,所以米酒汤圆如今已经成了他家的一道甜品。

今天的汤圆是玉米馅和黑芝麻馅的,哪怕连着吃了好些天的玉米,但陶竹依旧没有吃腻。

在饭桌上,黎荞说了今日的花销。

黎大山听的直咂舌:“小叔,今后我一定跟着你好好识字,你花一份的钱,咱们识三个人的字!”

黎荞闻言有些无语,这傻小子是因为心疼钱所以才愿意努力识字。

陶竹却是狠狠点头:“大山说的不错,这钱不能白花。”

要钱尽其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