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史书之首

活字印刷术虽说出现的时机并不对。

但若是他们能够拿下合肥,那么之后他们江东也会迎来数年的和平。

凭借着这数年的时间,他们江东的文人数量绝对会猛增数倍。

他们之后无法拿下合肥城的话,那么只能退守到长江天险,接下来曹操乘胜追击,之后数年江东则会陷入到战火中。

说实话,就连周瑜自己也不知道江东是否能坚持下去。

现在江东恐怕已经成了一坨烂糜,不止是天空中出现的问题,还有曹操的后手。

这些都在一步步的将孙权紧逼。

“应该不会吧,毕竟主公和他们的利益可是相当的。”

“他们知道现在要面对的是曹操。”吕蒙下意识的说道。

周瑜手敲着桌子,道:“你不明白,那些世族的眼中只有利益,若是利益并不符合他们的标准。”

“那么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投靠其他人。”

吕蒙有些想不明白,说:“投靠曹操?若是投靠曹操,他们会有主公给予他们的这么多便利吗?”

孙权或者说孙氏让出的利益是世族们无法拒绝的,这才是孙氏一直能够得到其他世族帮助的原因。

在吕蒙看来,孙权已经和世族们的利益牢牢绑定在一起了才对。

“这就要看利益和弊端谁更大了。”

周瑜感觉自己有些累了。

“咚咚咚咚”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外面又响起来了曹操的战鼓声,这一声声战鼓在挑动着现在江东军紧绷的这根弦。

已经有人对于自己效忠孙权这件事感到质疑了。

周瑜现在不希望自己在江东的事情上想太多,那里还有孙权还有鲁肃,甚至还有其他人。

而现在他最重要的是先安抚一下军队士卒的心。

……

另外一边外出采矿的士兵也回到了合肥城。

带回来收获是可喜的,因为白马山真的富含白云矿以及石灰石矿。

士兵名叫常富贵,似乎是他父母的祈求终于得到了应验,所以他才能成为那个幸运儿。

带回来混凝土之后,常富贵就征用了合肥城中的铁匠铺,甚至和马跃产生了冲突。

不过好在张辽来调和,这件事才没有闹大。

之后因为陌刀锻造需要时间过长的原因,张辽让常富贵先行使用铁匠铺中的火炉。

石灰石料需要一个熟的过程,加热搅拌,不仅是让数种石料充分的融合,还需要剔除其中多余的杂质。

当完成这些时候,再将熟料进行冷却,之后再敲成粉末,这样就制作成了水泥。

用水泥与优质的河沙进行混合,之后才是混凝土。

做完这一切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

而这段时间内,第五题也出现了。

【第五题:汉朝__创作的__被称之为史书之首】

【此题为填空题】

这并不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

因为题目中给出了明确的线索,那就是史书。

对于学识渊博的人来说,很快就能在脑袋中搜寻到答案。

“史书?那是什么东西?”

问出这个问题的唯有典韦了。

一言不发的典韦总算是说了一句话,但却是问的这样的问题。

其他人都感觉颇为无语。

但军中很多将领都不会文字,流传甚广的四书五经都没见过,更何况是熟悉历史。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典韦周围的是张辽、徐晃、乐进、张郃这五子良将中的四位。

最后一人这是就算是在当世也能称得上是天才的蒋济。

而曹操更是不用说了,他很是喜欢典韦的耿直性格,遂解释道:“史书就是记载历史的书籍,从前人的记载中总结出真实的历史然后加以修订。”

“史书分为正史和野史,正史便是史官所写的历史,而野史则是民间记载的历史。”

“通常正史更为准确一些,野史中也有记录真实的,但更多的却是编撰之人道听途说。”

“甚至有些人若道家、家那般将历史和神话结合,使得更多人喜欢看。”

典韦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而曹操不再做更详细的解释,转而说道问题上:“汉朝当然就是自高祖刘邦之后到如今。”

“若说正史的话,当属司马子长的太史公书和班孟坚的汉书,野史则是不知凡几。”

众人均点头,正史中自然也有其他史书,都是由史官所记载。

但它们和曹操提到的那两本书相比,简直是云泥、天地、湖海的差别。

“班固的汉书共一百篇,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记载了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中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

“其中史料比太史公书更多,所以我比较推崇汉书。”张辽开口道。

他是典型的儒派,汉书中有大量的儒派信息,这会让当今的文人更加喜欢。

所以当即张郃、蒋济、乐进都点头。

似乎只有徐晃没有认定。

“公明有什么想说的?”曹操问道。

徐晃摇摇头,说道:“我虽然知道太史公书和汉书,但却从未深读过,所以不敢妄加评断。”

“丞相也看好汉书?”

曹操摇头,说道:“那些终究都是前人的著作,某倒是更加喜欢荀悦所著的《汉纪》。”

曹操这一开口众人都明白了。

唯有典韦认为曹操是真喜《汉纪》。

但实则《汉纪》中所写几乎全部都是摘抄的《汉书》。

那为何曹操会说喜欢《汉纪》而非《汉书》呢?

原因很简单,《汉纪》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今献帝刘协觉得《汉书》太生涩难懂了,所以才让荀悦用《左传》的体例重抄了《汉书》。

汉书中有许多的古文,这些古文许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甚至还有周朝的。

所以若要研读,必须咬文嚼字。

就像如今的人读文言文般。

但《汉书》之所以讨好学子名士,也正是因为它那生涩难懂的文章。

对于一本书一句话的不同见解,有时候就能让后人讨论数年甚至数十年,而让大家都认同,则会名声大噪。

这便是其中的原因。

“对于史书来说,最好的便是简单明了,史书可并非是四书五经,教人德行教人如何思考的文章。”蒋济沉思了片刻道。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