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金铉沉默了。

其实在东江镇的这些年,他看到了这些本质,只是这些话却不能讲出来,毕竟说到底,辽地也是大明麾下的疆域。

天子能这样做,但对待世人却不能这样说。

“可是话又说过来。”

朱由检撩了撩袍袖,继续说道,“辽地的冲突也好,战争也罢,按照既定的谋划而言,只要能稳步向前落实,那终究是有结束的时候。

可大明想恢复元气,却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毕竟国朝在此前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谁能承载辽地的战略意图呢?

无疑是朝鲜!

朕需要一个混乱的朝鲜,来持续落实所谓的‘泛辽东战略’吧,将先前成熟的这些谋划部署,转嫁到朝鲜这个地方。

如此一来的话,大明就能多一处财源,以此带动大明境内,新兴起来的各项产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大明戍辽的各军,大明戍辽的水师,都能围绕着朝鲜这一承载,继续的磨砺下去。”

朱由检是理智的,也是冷血的。

他清楚的知道现阶段的大明,处在怎样的境遇,也知晓现在的大明,根本无力对外大举扩张。

抛开国力不谈,单单是麾下军队建设,海上力量的筹建,都远没有达到对外进取的境界。

北上和蒙鞑打?多半会输。

南下和西夷打?多半会输。

西进和异族打?

多半会输……

有着广袤的战略纵深,这是大明的唯一优势,也使得大明在遇到区域战争时,能够掏空家底,确保边疆地带的安稳。

但是想真正打出去,大明还真不够格。

“朕想要的大明军队,是一个从上到下,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新军。”

朱由检感慨道,“可是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境遇,所以朕需要可靠的人,统领着可靠的军队,去不断的进行磨砺,进行总结。

处在这等相对安稳的局势下,逐步的改变,逐步的蜕变。”

打出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毕竟原始工业化的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蓄势,都需要大量的倾销地和资源地,将财富和资源都汇聚到大明本土。

如果说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其实大明想要持续推进维新变法,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可是想做成这些事情,就要先知道自己的斤两,就要清楚大明的短板。

在没有妥善解决自身弊政和顽疾前,就贸然的打出去。

这不是在拯救大明,而是在加速大明的倾覆。

“不说这些了。”

朱由检摆手道,“既然李倧愿意将济州岛租赁给大明,就叫朱聿键去就藩吧,算算时日,朱聿键也该去济州岛了。

朕拟了几封密旨,你离京回归东江镇时,亲手交到刘兴祚、左良玉、朱聿键等人的手里。

对了,朕给朱聿键也挑选了一批可靠的人手,这些人都是先前的遗孤,去济州岛就藩,没有可靠的人,忠诚的人,是不行的。”

“臣遵旨。”

金铉忙起身作揖道。

大明对外扩张的路线,朱由检已经明确下来,先近海,再中海,后远洋,通过逐步的磨砺和发展,奠定前者的根基,再对外进一步扩张。

这无疑是最稳妥的一条路线。

朝鲜和倭岛两地,朱由检是必然要拿下的,哪怕是移藩控制。

也要将这些地域给有效的控制起来,而非所谓的藩属关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朱由检宁愿将这些地域,交给大明的宗藩群体,交给获封的勋戚群体。

也绝不叫这些地域,让一帮异族继续把持着。

等待他们蛰伏壮大之际,在翻过身来去撕咬神州一口,这等错误是绝对不能犯下的。

没有万世传承的王朝,这是朱由检心知肚明的,纵使大明真的维新变法成功,能传承的周期也是有限度的。

哪儿有什么千年的国朝啊。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思想,在发展到一定期限下,终究会有矛盾爆发的时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明能够传承多久,朱由检其实并不清楚。

不过朱由检却清楚一点,如果能在他的手里,叫神州孕育的文明体系,能够扩大相应的影响力。

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的汉文化圈,这就变得不一样了。

哪怕是在今后的某一时期,朱家王朝落下帷幕。

只要是以汉人为主导的王朝,能够继承大明的疆域和政治遗产,那汉文化圈的影响力,就会持续的维系下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罢了。

……

乾清宫。

“周延儒在山东那边,奉旨主审的衍圣公府案,算是较为圆满的结案了。”

朱由检倚靠在龙椅上,看向内阁诸大臣,面色平静道,“不过朕倒是想问问诸位卿家,对于衍圣公府案的调查审讯,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吗?

对我大明而言,这究竟只是个偶发的个案呢?还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呢?

这是最让人值得深思的。

倘若轰动朝野的衍圣公府案,没有给国朝应有的警示,那对于朕,对于你们而言,过去做的事情,都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刘鸿训一行,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类似于衍圣公府案的侵占土地这类现象,其实在大明算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尤其是对那些享有特权的群体,更是想尽各种办法,也要尽可能多的兼并土地。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

“启禀陛下。”

徐光启走上前,作揖行礼道,“像衍圣公府案这等现状,其实在我大明并非是偶发的个案,而是较为普遍的事实。

在一些地方上的不法者,用威逼利诱、行贿勾结、胁迫百姓等手段,干着违背律法的事情。

而出于种种的缘由,这些较为普遍的事实,其实朝廷知晓的并不多,了解的并不全面,致使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还真敢说啊!

温体仁诧异的看向徐光启,心里很是不平静,这等论调当着天子的面讲出,那肯定是要出大事情的。

“卿家说的,正是朕想的。”

朱由检撩了撩袍袖,环视殿内诸臣,朗声道,“时下在大明上下啊,有着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欺上压下。

根子出在什么地方?就是吏治腐败!

如果此事不能得到解决和根除,那就算朝廷做再多的事情,都是无济于事的。

朕听过一句戏言,觉得可笑之余,却也感到后怕,是什么呢…嗯,叫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诸卿觉得可笑吧?可这就是事实!

既然衍圣公府案这等现状,并非是偶发的个案。

那对于朝廷而言,就要深查,把这等现状都查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