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他们在故宫拍戏,英格兰女王都不能进来!

正当剧组沉浸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拍摄氛围中时,

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在片场悄悄流传开来。

一位剧组的工作人员,

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快步走向赵鸿飞,

脸上难掩兴奋之情。

“赵导,您听说了吗?

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

女王原本计划访问紫禁城,

但由于我们的拍摄,

她的行程被迫更改。”

工作人员边说边递上了那份报纸,

指着头条新闻。

赵鸿飞接过报纸,

目光快速扫过那行标题,

随即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巧合。”

他沉吟片刻,心中暗自思量这对电影可能产生的影响。

“但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副导演凑过来,好奇地问。

“这意味着我们的拍摄计划可能会受到一些额外的关注,

甚至是国际关注。”

赵鸿飞解释道,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

这样的一个新闻能比得上500万美元的宣传费。

这消息迅速在剧组内部发酵,

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也不免私下议论纷纷。

在一次短暂的午餐间隙,

几位剧组成员围坐在一起,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这件事。

“听说咱们的拍摄居然让英格兰女王改变了行程,

这可真是个大新闻啊!”

一名化妆师惊叹道。

“是啊,这足以证明我们这部电影的分量。”

一名意达利摄影师插话,言语中满是自豪。

赵鸿飞适时地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

我们更要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把《末代皇帝》拍成一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这份荣耀,是对我们所有人努力的肯定。”

随后的日子里,

尽管外界的议论和媒体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但剧组依旧保持着高度的专业性和专注力。

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

都成了他们讲述历史故事的舞台。

而那些关于女王无法参观紫禁城的传言,

也在无形中为《末代皇帝》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仿佛连历史都在为这部电影让路。

当《末代皇帝》在1988年的国际上大放异彩,

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诸多荣誉时,

这段拍摄期间的小插曲,

将会成为了电影背后一段有趣而又难忘的注脚。

……

赵鸿飞站在紫禁城的一处偏殿前,

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棂洒在他的肩上,

显得格外庄重。

他面对着尊陇、陈翀、邬珺梅三位主演,

他们的眼神中带着些许疑虑,

毕竟这位年轻的导演能否驾驭这样一部跨越时代的巨作,

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尊陇,你被贝托鲁奇一眼相中,

不是没有原因的。”

赵鸿飞开始说道,

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

“你的气质,那种独特的皇族气息,

正是贝托鲁奇所追求的溥仪形象。

虽然他一度怀疑,是否过于顺利,

但最终还是回归了初心,选择了你。

这不仅是对你的认可,也是命运的安排。”

尊陇听后,眼中的疑虑稍减,

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对赵鸿飞的了解之深感到意外。

转而面向陈翀,

赵鸿飞的目光变得柔和。

“陈翀,你的演艺生涯如同一部励志剧。

从《青春》到《小花》,

你的才华早已展露无遗。

贝托鲁奇在好莱坞的偶然一遇,

拯救了你差点熄灭的演艺梦想。

在你几乎要放弃的时候,

《末代皇帝》给了你新的生命。

这不仅仅是角色的塑造,

更是你人生的一次转折。”

陈翀的眼中闪过光芒,显然被触动,

她微微点头,对赵鸿飞的洞察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最后,赵鸿飞看向邬珺梅,

语气中带有一丝顽皮。

“邬珺梅,你的故事最为传奇。

当年的你,一心想要远离电影圈,

去探索世界的另一面。

如果不是那股子倔强,

或许我们就不会在这里相遇。

贝托鲁奇正是看中了你这种‘傻’劲儿,

认定你是文绣的不二人选。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

不经意间的决定,

会成为最美好的安排。”

邬珺梅听后,不禁笑了,

眼神中既有惊喜也有感激。

她从未想到,自己当年的固执,

竟会成为进入《末代皇帝》剧组的关键。

“赵导,您对我们每个人的了解,

比我们自己还要深刻。”

尊陇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语气中充满了尊重,

“我相信,在您的指导下,

我们能够将这些角色演绎得更加鲜活。”

陈翀和邬珺梅也纷纷表示赞同,

三人的眼神中已没有了初见时的不放心,

取而代之的是对赵鸿飞的信任与期待。

赵鸿飞微笑着,目光逐一扫过他们,

“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是扮演者,

但正是这些角色,让我们的人生交汇。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时代,

一个属于《末代皇帝》的时代。”

那一刻,紫禁城的风都停了下来,

只留下四人之间那份坚定与默契,

以及对即将展开的拍摄旅程的无限憧憬。

(刚才看到最近一天的评论竟然只是一个人,

其他兄弟都没有在看吗,难道就没有一个想留言评论的吗?

拜求数据,每多1000鲜花,加更1章

每多100评价票,加更1章

每多10条评论,加更1章

每多10个月票,加更1章

每多1次打赏,加更1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