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在末代皇帝剧组树立威信!

此后,贝托鲁奇被缓缓抬入片场,

躺在特制的担架上,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

但他的目光依旧锐利,

充满了对电影制作的渴望与严谨。

他望向赵鸿飞,

心中既存疑虑也满怀期待。

“赵鸿飞,我希望你能理解,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它是历史的回响,是文化的桥梁。”

贝托鲁奇的声音虽微弱,

但语气中满是深沉的情感。

赵鸿飞轻轻走向正在布置的场景,

他仔细检查每一处细节,

从道具的摆放位置到光线的角度,

都亲力亲为。

他开始向团队发出一系列指令,

话语简洁而明确,

每一条建议都透露出他对电影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把那盏灯稍微往左移一点,

让光线正好落在龙椅的边缘,

我们要营造一种权力的光辉与阴影并存的感觉。”

赵鸿飞指着布景中的关键位置,

他的语气中既有权威,又不失温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赵鸿飞指导下的每一个镜头都显得异常精准而富有张力。

贝托鲁奇躺在担架上,观察着这一切,

他的脸上逐渐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不可思议,赵鸿飞,

你仿佛能直接在脑海中预演整部电影,

每个镜头都那么恰到好处。”

贝托鲁奇感慨地说,

“你的直觉和掌控力,

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热情与冲动。”

赵鸿飞转过身,面对贝托鲁奇,

眼中闪烁着敬意。

“贝托鲁奇先生,

是您的作品启发了我对电影的热爱,

现在能有机会延续您的艺术愿景,

对我而言是无上的荣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赵鸿飞全身心投入到《末代皇帝》的拍摄中,

每一次调度,每一次对话,

都成为了他与历史对话的方式,

而贝托鲁奇则在旁默默见证,

偶尔给出建议,

更多时候是给予肯定与鼓励。

……

在故宫的片场,晨曦初破,

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古老的琉璃瓦上,

为这座历史的见证者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赵鸿飞站在紫禁城的午门前,

望着这片即将成为他电影舞台的圣地,

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敬畏。

自己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刻——《末代皇帝》的拍摄,

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诞生,

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深刻交流。

“托鲁奇导演之前的努力,

为我们铺平了道路。”

赵鸿飞轻声对身边的副导演说道,

语气中充满了感激,

“能在故宫实景拍摄,

是所有电影人的梦想,

而我们做到了。”

“是啊,据说为了这次拍摄,

托鲁奇导演亲自沟通,

说服了无数人,

包括政府官员,

让紫禁城第一次对西方电影开放。”

副导演感慨地回应,

眼中同样闪烁着对这个项目的自豪。

剧组人员陆续到位,

150名中帼工作人员,

100名意达利技师,

20名英格兰专家,

以及30名翻译穿梭在各个角落,

他们之间的交流虽然偶尔因语言障碍而显得有些笨拙,

但彼此间的尊重与合作精神却让人感到温暖。

中西合璧的团队,正如电影本身一样,

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视角。

“准备好了吗?

今天我们要拍摄溥仪在紫禁城初次见到洋教师的那一幕。”

赵鸿飞大声宣布,

声音在空旷的宫墙间回荡,

所有人的注意力瞬间集中。

在场景布置上,

赵鸿飞坚持还原历史的真实感,

他亲自参与设计,

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考究。

他走到一位正忙碌布置道具的工作人员身旁,

弯下腰仔细检查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瓷器。

“这件瓷器的年代要再早些,

溥仪时期应该是这样的……”

赵鸿飞边说边指,

工作人员连忙调整,

眼中流露出对这位年轻导演专业素养的敬佩。

休息间隙,

赵鸿飞与溥仪的弟弟溥杰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谈。

坐在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

两人围绕着溥仪的生平和性格特点展开了讨论。

“赵导演,您要知道,

我哥哥的一生是复杂而矛盾的,

他既是皇帝,也是囚犯,

更是一个试图理解现代世界的普通人。”

溥杰的声音带着几分沧桑,目光深远。

“感谢您的分享,

这对我们塑造角色至关重要。”

赵鸿飞认真地记录着,

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为电影注入灵魂。

拍摄过程中,

赵鸿飞充分利用了庞大的临时演员队伍,

他们是来自军队的2500名士兵,

身着精心复原的清宫服饰,

整齐划一地站在广场上,

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

赵鸿飞指挥若定,

镜头下的场景生动而庄重,

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完美。

随着拍摄的深入,

剧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愈发默契,

而赵鸿飞也逐渐在团队中树立了权威与威信。

(数据实在太差了,不只是收藏涨得很慢,鲜花和评价票也不怎么涨了,

拜求数据,每多1000鲜花,加更1章

每多100评价票,加更1章

每多10条评论,加更1章

每多10个月票,加更1章

每多1次打赏,加更1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